去泰去甚
成語拼音
- qù tài qù shèn
去泰去甚成語解釋
- 泰、甚過分。適可而止,不可過分。
典故出處
- 語出《老子》天下神器不可爲也。爲者敗之,執者失之……是以聖人去甚、去奢、去泰。”
成語典故
- 匪樸匪斵,去泰去甚。★晉·左思《魏都賦》
成語造句
- 我們爲人處世應該遵循適度原則,切不可過度追求,要懂得去泰去甚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,各國之間紛爭不斷,局勢動盪不安。
有一個名叫衛國的小國,其國君衛靈公雖然有一定的治國之志,但在處理政務和對待臣民時,卻常常陷入左右爲難的境地。
衛靈公身邊有兩位大臣,一位名叫子良,爲人忠厚,行事穩健;另一位名叫史魚,性格剛直,直言敢諫。
子良在處理政務時,總是以溫和、包容的方式對待各方勢力,力求維持國家的穩定與和諧。然而,這種方式在某些時候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,導致國家的利益受到一定的損害。
史魚則對這種情況深感不滿,他多次向衛靈公進諫,指出子良的做法存在的弊端,認爲應該採取更爲嚴厲的手段來懲治那些不法之徒和貪婪之臣。
衛靈公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之間猶豫不決,他既欣賞子良的溫和,又認同史魚的正直。
有一次,衛國面臨着一場嚴重的危機。外敵入侵,國內又有奸臣趁機煽動民心,企圖奪權篡位。子良主張通過談判和妥協來解決問題,避免戰爭帶來更多的傷亡和破壞。史魚則堅決反對,他認爲對敵人的妥協就是對國家的背叛,必須以強硬的手段予以回擊。
在這關鍵時刻,衛靈公最終還是採納了史魚的建議,決定奮起抵抗外敵。經過一番艱苦的戰鬥,衛國成功擊退了外敵,保住了國家的尊嚴和領土。
然而,在這場危機過後,衛靈公開始反思自己的治國之道。他意識到,無論是子良的溫和還是史魚的強硬,都不能走向極端。在治理國家時,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,靈活運用不同的策略,去泰去甚,不可過度偏向某一方。
正如《論語》中所云:“過猶不及。”過度的溫和可能導致縱容邪惡,過度的強硬可能引發不必要的衝突。只有恰到好處地把握分寸,去除極端,才能讓國家長治久安,讓百姓安居樂業。
衛靈公從這次經歷中吸取了教訓,在之後的治國理政中,更加註重平衡各方利益,去泰去甚,使衛國在那個動盪的時代得以生存和發展。
去泰去甚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