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邪歸正
成語拼音
- qù xié guī zhèng
去邪歸正成語解釋
- 指去掉邪惡,歸於正道。
典故出處
- 《三國志·蜀志·後主傳》五年春,丞相亮出屯漢中,營沔北陽平石馬。”裴松之注引《諸葛亮集》載後主劉禪詔曰有能棄邪從正,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者,國有常典,封寵大小,各有品限。”
成語典故
- 哥哥你說的是壯士言,到京師見帝王,則要你去邪歸正爲良將,治國安邦萬人講。★元·劉元卿《降桑椹》第三折
成語造句
- 他曾經誤入歧途,但在家人和朋友的幫助下,最終決定痛改前非,去邪歸正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,有一位名叫趙三的年輕人。趙三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戶家庭,父母辛勤勞作,只爲能讓家庭過上溫飽的生活。
然而,趙三自小就性格頑皮,不愛讀書,也不願跟隨父母務農。隨着年齡的增長,他結識了一羣遊手好閒的朋友,漸漸地走上了歧途。
他們時常在街頭巷尾惹是生非,欺負弱小。起初,只是一些小打小鬧,但後來愈發膽大妄爲,開始偷雞摸狗,甚至搶劫過往的行人。
小鎮上的居民對他們又恨又怕,紛紛向官府告狀。可趙三等人卻不以爲意,依舊我行我素。他們認爲,只要跑得快,躲得巧,官府就拿他們沒辦法。
直到有一天,趙三他們搶劫了一位富商。富商在當地頗有勢力,他發誓一定要讓這些惡徒受到懲罰。富商通過自己的關係,向官府施壓,要求儘快將趙三等一衆惡徒捉拿歸案。
官府這次也下定決心要徹底整治,派出了大批的捕快。經過一番追捕,趙三的那些朋友紛紛落網,只有趙三僥倖逃脫。
獨自一人逃亡的日子並不好過,趙三風餐露宿,不敢露面。他想起了家中年邁的父母,想起了曾經平靜而溫暖的生活。此時的他,滿心悔恨。
在流浪的過程中,趙三遇到了一位雲遊的高僧。高僧看出了他內心的痛苦和迷茫,便與他交談起來。
高僧對趙三說道:“年輕人,人生之路漫長,一時的迷途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不知悔改。”趙三聽後,淚流滿面,將自己的經歷和悔恨全盤托出。
高僧微微一笑,說道:“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。只要你有心去邪歸正,一切都還來得及。”
趙三深受觸動,決定回到家鄉,向官府自首。回到家鄉後,他看到父母因爲他的惡行而憔悴不堪,心中更是愧疚萬分。
在公堂上,趙三如實交代了自己的罪行,並表示願意改過自新。官府鑑於他的誠懇態度,從輕發落。
從那以後,趙三痛改前非,開始努力勞作,孝順父母。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,贏得了小鎮居民的原諒和尊重。
正所謂“浪子回頭金不換”,趙三的經歷告訴我們,無論曾經犯過多少錯誤,只要有決心去邪歸正,重新做人,未來依然充滿希望。
去邪歸正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