權衡輕重
成語拼音
- quán héng qīng zhòng
權衡輕重成語解釋
- 權衡衡量♀量哪個輕,哪個重。比喻比較利害得失的大小。
典故出處
- 《莊子·胠篋》爲之權衡以稱之。”《淮南子·泰族訓》欲知輕重而無以,予之以權衡,則喜。”
成語典故
- 權衡輕重,斟酌古今,和而能壯,麗而能典,煥乎若五色之成章,紛乎若八音之繁會。(《周書·王褒庾信傳論》)
成語造句
- 在面對複雜的情況時,我們必須冷靜思考,全面分析各種因素,從而做到權衡輕重,做出明智的決策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戰國時期,各國之間紛爭不斷,局勢錯綜複雜。
有一個名叫鄒忌的人,在齊國爲官。當時的齊國,正面臨着諸多抉擇,對外要應對其他諸侯國的威脅,對內要處理各種民生和政治問題。
鄒忌深知,作爲一個臣子,爲君主出謀劃策時必須要權衡輕重,考慮周全。一次,鄒忌以自己與城北徐公比美這件生活小事爲例,勸誡齊威王廣納諫言。他清晰地分析了身邊人因爲各種原因對他的誇讚存在偏差,從而引申到君主在治理國家時,可能會因爲周圍人的矇蔽而無法瞭解真實的情況。齊威王聽後,恍然大悟,開始廣開言路,齊國的政治因此變得更加清明。
在軍事方面,齊國也面臨着是否要出兵與他國交戰的抉擇。有一次,鄰國趙國受到秦國的攻打,緊急向齊國求援。齊國朝堂上展開了激烈的討論,大臣們分爲兩派。一派主張立刻出兵相助,認爲趙國與齊國脣亡齒寒,若趙國被滅,齊國也將危在旦夕;另一派則認爲,出兵會耗費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財力,且戰爭勝負難料,可能會讓齊國陷入困境。鄒忌此時站了出來,他詳細分析了當前的局勢,權衡了出兵與不出兵的利弊輕重。他指出,雖然幫助趙國是義舉,但也要考慮齊國自身的實力和戰爭可能帶來的後果。最終,齊威王在鄒忌的建議下,權衡再三,決定出兵援助趙國,成功擊退了秦軍,不僅保住了趙國,也讓齊國的威望大增。
鄒忌的智慧就在於他能夠在複雜的局勢中,幫助齊威王準確地權衡輕重,做出明智的決策。正是因爲齊國君臣懂得在各種事務中權衡利弊,分清主次,才使得齊國在那個動盪的時代能夠保持相對的穩定和繁榮。
在我們的生活中,也常常需要像鄒忌這樣權衡輕重。無論是在工作中的決策,還是個人生活中的選擇,只有全面考慮各種因素,衡量利弊得失,才能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。
權衡輕重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