權均力齊

成語拼音

quán jūn lì qí

權均力齊成語解釋

雙方權勢相當,不相上下。

典故出處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兩國的綜合實力在多個方面相差無幾,彷彿處於權均力齊的狀態,這使得雙方在談判桌上都不敢輕易做出讓步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某個時期,有兩個諸侯國,分別是衛國和梁國。 衛國的國君衛莊公,是一位有野心但缺乏深謀遠慮的君主。他一心想要擴張領土,增強國家的實力,卻常常忽視了國內的民生和政治穩定。而梁國的國君梁惠王則是一位睿智且善於治理國家的君主,他注重農業生產,鼓勵商業發展,國內百姓安居樂業。 在一次邊界的衝突中,衛國和梁國的軍隊相遇了。衛莊公自認爲衛國的兵力強大,士兵們訓練有素,堅信能夠輕易地擊敗梁國軍隊,從而奪取更多的土地和資源。 然而,戰鬥一開始,局面卻並非如衛莊公所料。梁國的軍隊雖然在數量上並不佔優勢,但他們士氣高昂,訓練有素,而且將領們指揮有方。反觀衛國的軍隊,雖然人數衆多,但其內部存在着諸多矛盾和問題。士兵們對衛莊公的窮兵黷武早已心生不滿,在戰場上缺乏鬥志。 經過一番激烈的交鋒,雙方竟然陷入了僵持的局面,誰也無法取得明顯的優勢。衛國和梁國的實力在這場戰爭中呈現出了一種權均力齊的態勢。 在這個關鍵時刻,梁惠王展現出了他的智慧和謀略。他派出使者前往衛國,向衛莊公提出了和平談判的建議。梁惠王深知,長期的戰爭對於兩國的百姓來說都是巨大的災難,而且這場戰爭的勝負難以預料,繼續下去只會兩敗俱傷。 衛莊公在最初的時候,對於梁惠王的和平提議嗤之以鼻,他不甘心就此放棄自己擴張領土的野心。但是,隨着戰爭的持續,衛國國內的問題愈發嚴重,百姓怨聲載道,經濟也面臨崩潰的邊緣。 最終,衛莊公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場戰爭,意識到繼續下去對衛國沒有任何好處。於是,他接受了梁惠王的和平提議,兩國簽訂了和約,結束了這場無謂的戰爭。 從這個故事中,我們可以看出,在面對複雜的局勢時,不能僅僅憑藉表面的力量對比來判斷勝負。權均力齊的情況往往需要通過智慧和謀略來化解矛盾,實現和平與發展。就如同衛國和梁國的這場戰爭,和平纔是最終的歸宿,也是兩國人民共同的期望。

權均力齊-成語圖片

權均力齊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