羣而不黨

成語拼音

qún ér bù dǎng

羣而不黨成語解釋

羣合羣。與衆合羣,不結私黨。

典故出處

《論語·衛靈公》君子矜而不爭,羣而不黨。”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在團隊合作中,他能夠與衆人友好相處,做到羣而不黨,深受大家的信賴。

成語故事

在春秋時期,有一位名叫顏回的賢士,他是孔子最爲得意的弟子之一。 顏回生性謙遜好學,品德高尚,深受孔子的讚賞。孔子的衆多弟子中,人才輩出,各有所長。然而,顏回卻與衆不同,他與人相處時,總是能做到“羣而不黨”。 有一次,孔子的學堂中組織了一場關於治理國家的討論。弟子們各抒己見,爭論不休。有的弟子主張以嚴刑峻法來約束民衆,有的則認爲應以仁德感化爲主。衆人紛紛拉幫結派,試圖讓自己的觀點得到更多人的支持。 但顏回卻並未參與到這些派系之中。他認真傾聽着每一位師兄弟的見解,思考着其中的利弊。當被孔子問到他的看法時,顏回說道:“夫子,弟子以爲,無論是嚴刑峻法還是仁德感化,都不可走向極端。治理國家應當綜合考量,因時因地制宜。而我們在探討之時,不應爲了讓自己的觀點佔上風而結黨營私。應當以公正客觀的態度,尋求真正有利於國家和民衆的方法。” 顏回的這番話讓孔子大爲讚賞,他點頭說道:“顏回啊,你能有如此見解,真正做到了羣而不黨。爲師希望其他弟子也能如你一般,不爲私利而結黨,只爲真理而探討。” 在後來的日子裏,顏回始終秉持着“羣而不黨”的原則。他與師兄弟們友好相處,互相學習,卻從不爲了個人的榮辱得失而與人勾結。 在魯國的政治舞臺上,權臣們爲了爭奪權力,常常拉幫結派,互相傾軋。而顏回從不參與其中,他一心專注於學問和道德的修養。 正因顏回的這種品質,使得他在衆人之中脫穎而出。他的名聲不僅在孔子的弟子中傳頌,也在魯國乃至其他諸侯國中流傳開來。人們對他的敬重,不僅僅是因爲他的學識,更是因爲他那高尚的品德和“羣而不黨”的處世原則。 後世之人,每當論及爲人處世之道,顏回的故事便常常被提及,以激勵人們在人際交往中保持公正、獨立,做到“羣而不黨”。

羣而不黨-成語圖片

羣而不黨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