柔遠能邇

成語拼音

róu yuǎn néng ěr

柔遠能邇成語解釋

懷柔遠方,優撫近地。指安撫籠絡遠近之人而使歸附。

典故出處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在治理國家時,領導者應當採取恰當的策略,做到像古代聖王那般柔遠能邇,使遠方的人歸附,近處的人親近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華夏大地,諸侯林立,紛爭不斷。有一個諸侯國名爲衛國,其國君衛文公是一位心懷大志、目光長遠的君主。 當時,衛國周邊的小國衆多,局勢複雜。一些小國時常因爲資源爭奪或邊界糾紛而互相攻伐,使得整個地區動盪不安。衛文公深知,若想讓衛國在這樣的環境中穩定發展、繁榮昌盛,不能僅僅依靠武力征服,更需要以智慧和仁德來治理國家,與周邊的小國建立良好的關係。 他首先派遣使者前往周邊各國,瞭解他們的國情和需求,展現出友好與尊重。對於那些經濟困難的小國,衛文公慷慨相助,送去糧食和物資;對於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,他則派遣學者和工匠,幫助他們發展技藝和文化。 在處理與他國的矛盾時,衛文公總是秉持着公正和包容的態度。哪怕是其他國家的過錯,他也不會一味地指責和懲罰,而是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爭端,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。 有一次,衛國與鄰國因爲一塊土地的歸屬問題產生了爭議。鄰國國君態度強硬,準備動用武力。衛文公得知後,親自帶領使者前往鄰國。他向鄰國國君闡述了戰爭帶來的災難和損失,強調和平相處的重要性。他說道:“吾等相鄰而居,當以和爲貴。若因一時之爭而兵戎相見,百姓受苦,國家受損,實非明智之舉。”最終,鄰國國君被衛文公的誠懇和智慧所打動,雙方通過協商解決了土地問題。 在衛文公的努力下,衛國與周邊各國的關係日益融洽。周邊小國紛紛向衛國靠攏,視其爲依靠和榜樣。衛國的影響力不斷擴大,國內經濟繁榮,百姓安居樂業。 衛文公之所以能夠實現“柔遠能邇”的治國方略,使衛國在複雜的局勢中脫穎而出,正是因爲他懂得以仁德和智慧化解矛盾,以包容和友善贏得人心。他的事蹟被後世傳頌,成爲了治理國家、處理外交關係的典範。 在歷史的長河中,“柔遠能邇”這一策略被許多明君所借鑑和運用。如唐太宗李世民,他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待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,通過和親、冊封等方式加強與他們的聯繫,使唐朝的邊疆得以穩定,開創了“貞觀之治”的盛世局面。 時至今日,“柔遠能邇”的智慧依然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。在國際交往中,我們應當秉持和平共處、合作共贏的原則,以友善和包容的態度對待他國,共同構建一個和諧穩定的世界。

柔遠能邇-成語圖片

柔遠能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