辱國殃民
成語拼音
- rǔ guó yāng mín
辱國殃民成語解釋
- 使國家受辱,人民遭殃。亦作辱國殄民”。
典故出處
- 《古今小說·木綿庵鄭虎臣報冤》韓侂冑居相位一十四年,陷害了趙愚丞相,罷黜道學諸臣,輕開邊釁,辱國殃民。”
成語典故
- 夷人放肆,無惡不作,皆由官無血性,恬不識羞,以致辱國殃民。★郭沫若主編《中國近代史》第一章
成語造句
- 某些官員貪污腐敗,胡作非爲,其行徑簡直就是辱國殃民。
成語故事
- 在歷史的長河中,有許多王朝的興衰榮辱,而其中一些統治者的昏庸無道,往往會帶來辱國殃民的慘痛後果。
在某個朝代,有一位皇帝,他登基之初,也曾心懷壯志,想要開創一番盛世。然而,隨着時間的推移,他逐漸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,對朝政之事不聞不問。
他身邊圍繞着一羣諂媚逢迎的奸臣,這些人只知迎合皇帝的喜好,謀取個人的榮華富貴,而將國家的利益拋諸腦後。爲了滿足皇帝的奢侈慾望,他們橫徵暴斂,加重了百姓的賦稅負擔。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,苦不堪言。
與此同時,邊疆的局勢也日益緊張。外敵看準了這個國家內部的混亂和虛弱,頻頻發動侵略。而朝廷中的將領們,因爲長期得不到足夠的軍費和物資支持,軍隊士氣低落,戰鬥力銳減。
在一次關鍵的戰役中,由於皇帝和姦臣們的胡亂指揮,導致軍隊大敗。敵軍長驅直入,佔領了大片國土。百姓們流離失所,家園被毀,生命和財產都受到了極大的威脅。
這位皇帝的昏庸無能和姦臣們的胡作非爲,使得國家的尊嚴掃地,民不聊生。曾經繁榮昌盛的國度,如今陷入了一片混亂和衰敗之中。這就是典型的辱國殃民之舉,讓整個國家和人民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災難。
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,這樣的悲劇不斷地提醒着後人: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應當以民爲本,勵精圖治,否則必將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無盡的災難,留下千古罵名。只有心繫百姓,重視國家的發展和強大,才能避免辱國殃民的慘劇再次上演,讓國家繁榮昌盛,人民安居樂業。
辱國殃民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