辱身敗名
成語拼音
- rǔ shēn bài míng
辱身敗名成語解釋
- 指自身受辱,名聲敗壞。
典故出處
- 《說岳全傳》第三一回一旦失手,辱身敗名,是爲不智。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爲了一時的利益而不擇手段,最終只能是辱身敗名,落得個衆叛親離的下場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,有一位名叫李陵的將領,他出生於將門世家,其祖父便是大名鼎鼎的飛將軍李廣。
李陵自幼習武,熟讀兵書,滿懷報國之志。漢武帝時期,邊境時常受到匈奴侵擾,戰火紛飛。李陵主動請纓,率領五千步兵出征匈奴。
起初,李陵的軍隊作戰勇猛,多次擊退匈奴的進攻,展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。然而,在一次深入敵軍腹地的作戰中,李陵的軍隊遭遇了匈奴主力的包圍。
儘管李陵和他的士兵們拼死抵抗,但由於敵我力量懸殊,且援兵遲遲未到,最終李陵的軍隊陷入了絕境。在彈盡糧絕、傷亡慘重的情況下,李陵爲了保全剩餘士兵的性命,無奈選擇了投降匈奴。
此事傳回朝廷,引起了軒然大波。滿朝文武紛紛指責李陵辱身敗名,認爲他身爲將領,應該戰死沙場,而不是投降敵軍,這是對國家和家族的極大恥辱。
然而,也有一些人對李陵的遭遇表示同情和理解。他們認爲李陵以五千步兵對抗匈奴數萬大軍,已經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軍事才能。他的投降或許是出於無奈,而非真心背叛國家。
但無論如何,李陵投降匈奴的行爲,在當時的社會觀念中,無疑是辱身敗名之舉。他的名字從此被刻上了恥辱的印記,家族也因此蒙羞。
在歷史的長河中,李陵的故事成爲了一個令人深思的案例。它讓我們看到,在戰爭的殘酷和命運的無常面前,一個人的選擇往往會決定他的聲譽和歷史地位。辱身敗名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,它不僅會讓自己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,還會給家族和國家帶來難以磨滅的負面影響。
我們應當以李陵爲鑑,堅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則,在面對困境和抉擇時,要慎重考慮,切不可因一時之利或一時之困,而做出辱身敗名的行爲,以免留下千古罵名。
辱身敗名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