灑掃應對
成語拼音
- sǎ sào yìng duì
灑掃應對成語解釋
- 灑水掃地,酬答賓客。封建時代儒家教育、學習的基本內容之一。
典故出處
- 宋·朱熹《〈大學章句〉序》人生八歲,則自王公以下,至於庶人之子弟,皆入小學,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,禮樂射御書數之文。”
成語典故
- 聖人之道,貫徹上下,自灑掃應對,以至均平天下,其事理一也。★明·王廷相《慎言·作聖》
成語造句
- 小明在家經常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,比如掃地、洗碗等,很好地做到了灑掃應對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,有一個叫小李村的地方。村裏有一個名叫阿正的少年,他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。
阿正雖然家境貧寒,但他生性聰慧,且勤奮好學,對於父母長輩的教誨總是銘記於心。
阿正的父親每日辛勤勞作于田間,母親則操持家務,儘管生活艱辛,但一家人相處和睦。阿正從小就懂得體諒父母的辛苦,主動幫忙分擔家務。
每天清晨,阿正總是早早起牀,拿起掃帚,認真地打掃庭院。他的動作熟練而有序,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。哪怕是一粒小小的灰塵,他也會仔細地清理乾淨。
家中有客人來訪時,阿正總是熱情地迎接,端茶倒水,禮數週全。他會用真誠的笑容和親切的問候,讓客人感到賓至如歸。
在村裏的學堂中,阿正也是備受先生稱讚的學生。他不僅學業優秀,對同窗們也十分友善。當有同窗遇到難題向他請教時,他總是耐心解答,從不厭煩。
有一次,村裏來了一位路過的官員。官員看到阿正正認真地打掃着村中的道路,便好奇地上前詢問。阿正不卑不亢地回答道:“這是我力所能及之事,讓道路整潔,大家行走也能更加舒心。”官員又問他爲何對來訪的客人如此熱情周到,阿正說道:“以禮待人,是爲人之本,這也是我從父母和先生那裏學到的。”
官員聽後,大爲讚賞,說道:“此子雖年幼,卻深知灑掃應對之理,日後必成大器。”
隨着時間的推移,阿正憑藉着他的勤奮和良好的品德,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,步入仕途。在官場上,他依然保持着那份初心,對待上級不諂媚,對待下屬關愛有加。無論是處理政務還是與人交往,他都能做到恰到好處,贏得了衆人的尊重和信任。
阿正的故事在當地傳爲美談,人們紛紛以他爲榜樣,教育自己的子女要像阿正一樣,從小懂得灑掃應對的道理,培養良好的品德和習慣。
正如《論語》中所說:“子入太廟,每事問。或曰:‘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?入太廟,每事問。’子聞之,曰:‘是禮也。’”阿正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,踐行着禮的真諦,最終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業。
灑掃應對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