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期賢佞

成語拼音

sān qī xián nìng

三期賢佞成語解釋

以之爲不辨是非黑白的典實。

典故出處

漢王尊任京兆尹,凡三歲,除惡安良,治績顯着,後爲御史大夫所誣,免官〓縣三老上書爲之辯白一尊之身,三期之間,乍賢乍佞,豈不甚哉!”見《漢書·王尊傳》。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在複雜的職場環境中,很難一眼分辨出誰是真心付出,誰是投機取巧,有時真需要一番深入觀察才能明瞭三期賢佞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朝堂之上,政治風雲變幻莫測,官員們的品性和行爲更是千差萬別。 話說在某一朝代,有一位皇帝初登大寶,滿懷壯志,一心想要開創盛世。起初,他廣納賢才,朝堂之中聚集了衆多有識之士。 然而,隨着時間的推移,一些別有用心之人開始想方設法地接近皇帝,以謀取私利。其中有一位名叫李甲的官員,表面上恭順有禮,實則心懷叵測。他善於揣摩皇帝的心思,總是說一些迎合皇帝的話,從而逐漸獲得了皇帝的信任。 李甲得勢之後,開始排擠那些真正忠誠正直的賢臣。他誣陷一位名叫張賢的大臣,說他貪污受賄。皇帝在李甲的讒言之下,竟不加以詳查,就將張賢罷官流放。 與此同時,朝堂上還有一位名叫王佞的官員,他與李甲狼狽爲奸,一同編織各種罪名,陷害忠良。一時間,朝堂之上烏煙瘴氣,正直之士人人自危。 幸好,皇帝並非一直被矇蔽。在一次微服私訪中,他親耳聽到了百姓對李甲和王佞的怨恨和對被罷黜賢臣的懷念。回宮之後,皇帝開始反思自己的用人之道。 經過一番調查,皇帝終於認清了李甲和王佞的真面目。他果斷地下旨將這二人嚴懲,召回了之前被冤枉的賢臣。 經過這次波折,皇帝深刻地明白了“三期賢佞”的道理。他明白在用人之時,不能只看表面的言辭和暫時的表現,而要經過長期的觀察和考驗,才能分辨出真正的賢臣和姦佞。從此,皇帝更加謹慎地選拔和任用官員,國家也逐漸走向繁榮昌盛。 這個故事警示後人,在面對複雜的人和事時,要有一雙慧眼,不被表象所迷惑,準確地分辨出賢良與奸佞,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。

三期賢佞-成語圖片

三期賢佞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