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年之艾
成語拼音
- sān nián zhī ài
三年之艾成語解釋
- 病久了纔去尋找治這種病的幹艾葉。比喻凡事要平時準備,事到臨頭再想辦法就來不及。
典故出處
- 《孟子·離婁上》今之慾王者,猶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也。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要解決眼下的難題,不能總想着臨時抱佛腳,而應該未雨綢繆,就像治病需要三年之艾一樣,提前做好充分準備。
成語故事
- 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個名叫衛國的國家。衛國的國君衛靈公治理國家時,起初還算勤勉,但隨着時間的推移,他逐漸變得懈怠,對國家的政事不再那麼上心,對百姓的疾苦也開始漠視。
在衛國的一個偏遠鄉村,有一位名叫李良的年輕農夫。他心地善良,勤勞樸實,對鄉親們充滿了關愛。然而,這一年,衛國遭遇了罕見的旱災,莊稼顆粒無收,百姓們生活困苦,紛紛外出逃荒。
李良看到這種情況,心急如焚。他決定前往國都,面見衛靈公,請求國君開倉放糧,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。經過漫長的旅途,李良終於來到了國都。
衛靈公聽聞李良求見,起初並不在意,但在大臣們的勸說下,還是召見了他。李良見到衛靈公後,誠懇地訴說了百姓們的苦難,希望國君能夠儘快採取措施,救濟災民。然而,衛靈公卻不以爲然,認爲旱災只是暫時的,不必大驚小怪。
李良失望地離開了王宮,但他並沒有放棄。他回到家鄉後,組織鄉親們一起挖井找水,開墾荒地,試圖自救。
就在這時,鄰國趁衛國受災,國力衰弱之際,派兵入侵。衛國的軍隊由於長期缺乏訓練,加上糧草不足,節節敗退。衛靈公這才慌了神,他想起了李良的進諫,懊悔不已。
他急忙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,大臣們紛紛表示,如今要抵禦外敵,必須先安撫百姓,讓百姓們齊心協力,共同抗敵。衛靈公終於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,開始採取一系列措施,救濟災民,整頓軍隊。
經過艱苦的戰鬥,衛國最終擊退了外敵。然而,這場災難讓衛國元氣大傷,衛靈公也因此重病纏身。
在病榻前,衛靈公反思自己的一生,感慨萬千。他對身邊的大臣說:“如今國家遭受如此重創,皆因我往日之過錯。若我能早聽忠言,早做準備,何至於此?就如同治病需用三年之艾,平日裏若不積累,病來臨時,又如何能找到良藥呢?”
大臣們聽了,無不黯然神傷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做任何事情都要未雨綢繆,提前做好準備。不能等到問題出現了,纔想到去解決,否則就會像衛靈公一樣,面臨巨大的困難和損失。“三年之艾”這個成語,正是提醒我們要有長遠的眼光和規劃,防患於未然。
三年之艾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