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牲五鼎

成語拼音

sān shēng wǔ dǐng

三牲五鼎成語解釋

原形容祭品豐盛。現形容食物豐富美好。

典故出處

元·高明《琵琶記·蔡公逼伯喈赴試》三牲五鼎供朝夕,須勝似啜菽並飲水。”

成語典故

紙灰起歸何處?擺列着三牲五鼎,止不住短嘆長吁。★明·馮惟敏《端正好·淶邑初度自述》套曲

成語造句

他過去過着極爲奢華的生活,每日飲食堪比三牲五鼎,如今卻家道中落,只能粗茶淡飯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,祭祀乃是極爲重要之事,其規格與祭品都有着嚴格的規定。而“三牲五鼎”這個成語,便與這莊重的祭祀禮儀有着緊密的聯繫。 話說在春秋戰國時期,有一個名叫衛國的諸侯國。衛國有一位大夫,名喚公孫朝。公孫朝家資豐厚,生活奢靡,然而在朝堂之上卻並無多少建樹。 有一年,衛國遭遇天災,糧食歉收,百姓生活困苦。國君爲此憂心忡忡,下令官員們節儉用度,以救濟災民。可公孫朝卻依舊我行我素,過着窮奢極欲的生活。 在一次家族的祭祀活動中,公孫朝竟然準備了極爲豐盛的祭品,那場面可謂是“三牲五鼎”。所謂“三牲”,便是指牛、羊、豬;“五鼎”則是指盛着不同佳餚的五隻鼎。這樣的規格,在當時只有極爲重要的祭祀或者貴族中的高等禮儀才能使用。 此事很快傳到了國君耳中,國君大怒。他將公孫朝召至殿前,嚴厲斥責道:“如今國家正處危難之際,百姓飢寒交迫,你身爲大夫,不思爲國分憂,爲民解困,反而在祭祀時如此鋪張浪費,違背禮儀。你可知罪?”公孫朝卻不以爲然,還辯稱這是爲了表達對祖先的敬意。 國君聽聞更是氣憤,說道:“真正的敬意,並非在於祭品的豐盛,而在於心中的敬畏和對百姓的關愛。你如此行爲,不僅違背了禮儀,更是喪失了作爲大夫的良知和責任。”隨後,國君下令對公孫朝予以處罰,並將其多餘的財物用於救災。 此事傳出後,衛國的百姓紛紛稱讚國君的英明決斷,而公孫朝則成爲了衆人唾棄的對象。從此,“三牲五鼎”這個成語便流傳開來,用以形容那些鋪張浪費、追求奢華排場之人。 這也讓我們明白,無論身處何時何地,都應當遵循禮儀規範,不可肆意妄爲,更應將精力和財富用在有意義、有價值的事情上,方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和敬仰。

三牲五鼎-成語圖片

三牲五鼎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