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頭對案

成語拼音

sān tóu duì àn

三頭對案成語解釋

指有關雙方在證人或中間人在場時一起對質,講清楚事情真相。

典故出處

郭寶昌《大宅門》第二十八章白氏三兄弟‘三頭對案’,現場監督,明唱明記覈查賬簿,那情景很是莊重。”

成語典故

這件事情我們三頭對案,一次弄清,從此毫無瓜葛。

成語造句

這件事情十分複雜,爲了弄清楚真相,必須要當事人都到場,三頭對案,才能解決問題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,生活着三位性格迥異的人物。一位是名叫李福的富商,他憑藉着精明的頭腦和圓滑的手段,積累了鉅額的財富,在當地頗有權勢;另一位是名叫王昊的秀才,飽讀詩書,才華橫溢,卻因家境貧寒,一直未能考取功名;還有一位是名叫趙四的地痞無賴,平日裏遊手好閒,專幹些偷雞摸狗的勾當。 這一天,小鎮上發生了一起離奇的盜竊案。李福家中的一箱珍貴珠寶不翼而飛,他怒不可遏,立刻報了官。縣令接案後,經過一番調查,發現王昊和趙四都有作案嫌疑。 王昊被懷疑是因爲他最近手頭拮据,急需錢財;而趙四則是因爲他的惡名在外,有盜竊的前科。 縣令將三人傳喚至縣衙大堂,準備三頭對案,查明真相。 大堂之上,李福氣勢洶洶,一口咬定是王昊和趙四其中一人偷了他的珠寶。王昊則大呼冤枉,他聲淚俱下地說道:“大人明察,學生雖貧困,但一直秉持着讀書人的操守,絕不可能做出這等雞鳴狗盜之事。”趙四則是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,狡辯道:“大人,我趙四雖說平日裏有些小過錯,但這盜竊珠寶的罪名可不能隨便往我頭上扣啊!” 縣令眉頭緊鎖,思考着如何才能讓真相水落石出。他先對王昊問道:“案發當日,你在何處?可有證人?”王昊答道:“學生當日一直在家中讀書,並未外出,只是家中無人可爲我作證。” 接着,縣令又轉向趙四:“你呢?”趙四眼珠一轉,說道:“大人,我那天和幾個朋友在酒館喝酒,他們可以爲我作證。” 縣令派人去傳喚趙四所說的證人,結果發現那些所謂的證人都是他的狐朋狗友,證詞不可輕信。 此時,縣令陷入了沉思。他深知此案不能輕易定奪,必須要有確鑿的證據。於是,他再次派人仔細勘查李福家中,終於在一個隱蔽的角落發現了一枚玉佩,經過辨認,這玉佩正是趙四平日裏隨身攜帶之物。 在鐵證面前,趙四終於低下了頭,承認了自己的罪行。 這起案件最終得以真相大白,正義得以伸張。而“三頭對案”這個成語,也正是通過這樣的故事,形象地描繪了在處理糾紛和案件時,讓各方當事人當面質證,以查明真相的情景。它提醒着後人,在面對複雜的情況時,要保持冷靜和公正,通過充分的調查和質證,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。

三頭對案-成語圖片

三頭對案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