歃血爲盟

成語拼音

shà xuè wéi méng

歃血爲盟成語解釋

歃血古代會盟,把牲畜的血塗在嘴脣上,表示誠意;盟宣誓締約。。泛指發誓訂盟。

典故出處

《史記·平原君虞卿列傳》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‘取雞狗馬之血來。’毛遂奉銅槃而跪進之楚王,曰‘王當歃血而定從,次者吾君,次者遂。’”

成語典故

說不定國王還要歃血爲盟呢,珠槃玉敦的準備也是不可少的。★郭沫若《屈原》第二幕

成語造句

在那動盪的年代,各路豪傑爲了共同的理想,決定摒棄前嫌,歃血爲盟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,諸侯紛爭,局勢動盪不安。 有兩個諸侯國,分別是衛國和魯國。衛國地處中原,土地肥沃,資源豐富,但近年來由於國君的昏庸無能,國內政治腐敗,民不聊生。魯國則相對弱小,但國君勵精圖治,國內政治清明,百姓安居樂業。 衛國的國君覬覦魯國的土地和財富,欲起兵攻打魯國。魯國國君深知衛國兵力強盛,若正面交鋒,魯國必敗無疑。於是,魯國國君決定派出使者,前往衛國求和,希望能避免這場戰爭。 衛國國君見魯國主動求和,態度十分傲慢,提出了極爲苛刻的條件,要求魯國割讓大片土地,並獻上無數珍寶。魯國使者據理力爭,然而衛國國君不爲所動。 就在魯國陷入絕境之時,魯國一位智慧超羣的大臣提出了一個計策。他建議魯國國君邀請衛國國君在兩國邊境舉行會盟,以商討和平解決爭端的辦法。衛國國君自以爲勝券在握,欣然應允。 會盟當日,兩國國君帶着各自的大臣和士兵來到約定地點。魯國國君誠懇地表達了希望和平共處的願望,衛國國君卻依舊咄咄逼人。就在這時,魯國國君突然提出,爲了表示雙方的誠意,應當歃血爲盟。衛國國君心想,這不過是個形式,便同意了。 雙方準備好祭禮,將牛宰殺,取牛血盛入玉製的器皿中。魯國國君率先舉杯,將牛血一飲而盡,併發誓若違背盟約,願受天譴。衛國國君見狀,也跟着喝下牛血發誓。 然而,就在衛國國君喝完牛血的瞬間,魯國事先埋伏在四周的士兵突然殺出。衛國國君大驚失色,這才明白中了魯國的計。但此時,衛國軍隊已陷入混亂,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。最終,衛國軍隊大敗而歸,衛國國君也在戰亂中受傷。 經此一役,衛國元氣大傷,再也無力侵犯魯國。而魯國則憑藉着智慧和勇氣,成功地保衛了自己的國家和人民。 從此,“歃血爲盟”這個成語便流傳開來,用以形容人們爲了表示堅定的決心和誠意,舉行莊重的盟誓儀式。但這個故事也警示後人,在複雜的局勢中,誠信和警惕同樣重要,不可因一時的利益而掉以輕心。

歃血爲盟-成語圖片

歃血爲盟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