稍縱即逝
成語拼音
- shāo zòng jí shì
稍縱即逝成語解釋
- 縱放;逝消失。稍微一放鬆就消失了。形容時間或機會等很容易過去。
典故出處
- 宋·蘇軾《文與可畫畫雲當谷偃竹記》振筆直遂,以追其所見,如兔起鶻落,少縱則逝矣。”
成語典故
- 事機萬變,稍縱即逝。★蔡東藩、許廑父《民國通俗演義》第三十四回
成語造句
- 美好的時光總是稍縱即逝,我們應當珍惜當下的每分每秒,讓生命綻放出絢麗的光彩。
成語故事
- 在歷史的長河中,有許多機會如流星般稍縱即逝,令人扼腕嘆息。
在戰國時期,秦國逐漸崛起,對東方六國虎視眈眈。趙國曾是軍事強國,名將李牧多次成功抵禦秦軍的進攻。然而,趙王中了秦國的離間計,猜忌李牧,最終將其殺害。
就在李牧含冤而死之後,秦軍再次大規模進攻趙國。此時趙國已無良將可用,士兵們雖然英勇抵抗,但失去了卓越的將領指揮,局勢變得極爲不利。趙國的大臣們心急如焚,紛紛尋找救國之策。
有一位謀士向趙王進言,提出了一個破敵之計。他認爲如果能夠迅速集結國內的精銳部隊,趁秦軍立足未穩之際發起突襲,或許還有一線生機。趙王聽後猶豫不決,一方面擔心此舉風險太大,另一方面又覺得這可能是最後的機會。
就在趙王反覆思量、躊躇不定之時,秦軍已經完成了部署,鞏固了陣地。趙國錯失了這個轉瞬即逝的反擊機會,最終城破國亡。
這個故事令人感慨萬千。李牧之死是趙國的巨大損失,而趙王在關鍵時刻的猶豫,讓那本就稍縱即逝的破敵良機白白溜走。這告訴我們,在面對重要的抉擇和難得的機遇時,必須當機立斷,果斷採取行動。否則,一旦錯過,便可能追悔莫及。
在三國時期,也有類似的情況。赤壁之戰前,曹操率領大軍南下,氣勢洶洶。孫劉聯軍兵力處於劣勢,但他們敏銳地察覺到曹操軍隊的弱點,決定用火攻之計破敵。然而,實施火攻需要特定的天氣條件,風向必須合適。
就在孫劉聯軍焦急等待之時,終於迎來了那稍縱即逝的東南風。周瑜和諸葛亮果斷抓住這個時機,發起火攻,一舉燒燬曹操的大量戰船,從而奠定了赤壁之戰的勝利基礎。
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,無數的事例都在警示着我們,機會往往是稍縱即逝的。我們要有敏銳的洞察力,能夠及時發現機遇;更要有果敢的決心和勇氣,在機遇來臨的瞬間緊緊抓住,才能成就一番事業,避免留下遺憾。
稍縱即逝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