審幾度勢
成語拼音
- shěn jǐ dù shì
審幾度勢成語解釋
- 省察事機,揣度形勢。
典故出處
- 無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面對複雜多變的局勢,他能夠冷靜思考,認真分析,做到審幾度勢,從而做出明智的決策。
成語故事
- 在歷史的長河中,有許多人物憑藉着審時度勢的智慧,成就了一番偉業。
話說在戰國時期,各國紛爭不斷,局勢變幻莫測。有一個名叫蘇代的謀士,他智慧超羣,善於觀察形勢,爲自己所效力的國家出謀劃策。
當時,秦國日益強大,對周邊各國虎視眈眈。韓國作爲秦國的鄰國,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。韓王爲此憂心忡忡,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。大臣們有的主張與秦國決一死戰,有的則建議向秦國求和。在這混亂的局面中,蘇代站了出來。
蘇代對韓王說道:“大王,如今秦國兵強馬壯,氣勢洶洶,若我們貿然與之開戰,無疑是以卵擊石。然而,輕易求和,也只會讓秦國更加輕視我們,日後定會提出更多無理的要求。”韓王聽了,緊皺眉頭問道:“那依你之見,該當如何?”
蘇代回答道:“臣以爲,當下我們應當審幾度勢。秦國雖然強大,但它的目標並非僅僅是我們韓國。其他各國也都對秦國的擴張心存警惕。我們可以派出使者,遊說其他各國,結成聯盟,共同對抗秦國。如此一來,秦國面對衆多聯合起來的國家,也會有所忌憚。”
韓王採納了蘇代的建議,派他作爲使者前往各國。蘇代不辭辛勞,憑藉着他的巧舌如簧和對局勢的精準分析,成功地說服了趙國、魏國等國家。各國聯合起來,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。
秦國得知各國結盟的消息後,果然不敢輕易出兵攻打韓國。韓王對蘇代的審幾度勢之能讚不絕口,而蘇代也因此聲名遠揚。
後來,在楚漢相爭之時,劉邦手下的謀士張良同樣展現出了審幾度勢的高超智慧。在劉邦與項羽的多次交鋒中,張良總能根據雙方的兵力、士氣以及外部環境等因素,爲劉邦制定出最爲合適的戰略。
當劉邦在鴻門宴上陷入危險時,張良冷靜地分析局勢,巧妙周旋,幫助劉邦成功脫險。在楚漢戰爭的關鍵時刻,張良又建議劉邦拉攏各方勢力,分化項羽的陣營,最終使得劉邦能夠戰勝項羽,建立了大漢王朝。
審幾度勢,乃是一種在複雜局勢中洞察先機、把握機遇的能力。只有具備這種能力,才能在風雲變幻的歷史舞臺上立足,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。
審幾度勢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