勝殘去殺

成語拼音

shèng cán qù shā

勝殘去殺成語解釋

感化殘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惡,便可廢除死刑。也指以德化民,太平至治。

典故出處

《論語·子路》善人爲邦百年,亦可以勝殘去殺矣。”《漢書·李廣傳》夫報忿除害,捐殘去殺,朕之所圖於將軍也。”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如今我們努力構建和諧社會,就是希望能夠創造一個人人友善的環境,最終達到勝殘去殺的理想境界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某一個時期,有一個國家正處於動盪不安之中。戰爭頻繁,百姓生活苦不堪言,社會秩序混亂,犯罪之事屢屢發生。 當時,新登基的君主決心改變這一局面。他深知,單純依靠武力鎮壓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,唯有推行仁政,教化百姓,才能讓國家走向繁榮安定。 於是,他廣納賢才,任用了一批有識之士。這些賢臣們積極爲君主出謀劃策,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。他們首先減輕百姓的賦稅和勞役,讓民衆能夠休養生息。同時,大力發展農業,鼓勵商業,使得國家經濟逐漸復甦。 爲了教化民衆,君主下令在全國各地設立學堂,讓孩子們都有機會接受教育。還派遣官員到民間,宣傳道德禮儀,倡導善良和正義。對於那些曾經犯罪的人,君主也並非一味嚴懲,而是根據他們的罪行輕重和悔改表現,給予適當的寬恕和改造的機會。 經過多年的努力,國家的風氣逐漸好轉。百姓們感受到了君主的仁德,紛紛自覺遵守法律法規,以善良和友愛對待他人。曾經的盜賊放下了手中的兇器,開始從事正當的勞動;曾經的爭鬥者學會了以和平的方式解決糾紛。 隨着時間的推移,這個國家的犯罪率大幅下降,社會變得和諧安寧。百姓們安居樂業,國家繁榮昌盛。鄰國的君主們聽聞這個國家的變化,都對這位仁君欽佩不已,紛紛派遣使者前來學習治國之道。 這位君主以其仁政和智慧,實現了“勝殘去殺”的理想境界。他的故事被後世傳頌,成爲了歷代統治者的典範。正如《論語》中所云:“善人爲邦百年,亦可以勝殘去殺矣。誠哉是言也!”只要堅持不懈地推行仁政,用善良和道德去感化人民,終能消除殘暴,廢除刑罰殺戮,迎來一個和平、文明、繁榮的社會。

勝殘去殺-成語圖片

勝殘去殺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