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之千里,差若毫釐

成語拼音

shī zhī qiān lǐ,chà ruò háo lí

失之千里,差若毫釐成語解釋

指細微的失誤,可導致巨大的差錯。

典故出處

《隋書·天文志上》失之千里,差若毫釐,大象一乖,餘何可驗!”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在科學研究中,數據的測量必須極爲精確,哪怕只是微小的誤差,都可能導致最終結果失之千里,差若毫釐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,有兩個國家,分別是齊國和魯國。齊國國力強盛,兵強馬壯;魯國則相對弱小,資源匱乏。 這一年,齊國國王野心勃勃,欲征服魯國,擴大自己的領土。魯國上下一片恐慌,國王心急如焚,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。 大臣中有一位名叫子路的,他智勇雙全,主動請纓,願爲國家出征抵禦齊國。子路精心訓練士兵,準備糧草,很快就帶領魯國的軍隊奔赴前線。 戰場上,子路身先士卒,奮勇殺敵。魯國士兵們受到他的鼓舞,也都拼盡全力。起初,魯國軍隊的氣勢絲毫不輸齊國,雙方陷入了膠着狀態。 然而,在一次關鍵的戰役中,子路做了一個小小的決策失誤。他在排兵佈陣時,稍微疏忽了對側翼的防守。這一細微的差別,在當時看來似乎無關緊要。 但正所謂“失之千里,差若毫釐”,齊國的將領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漏洞,集中兵力猛攻魯國軍隊的側翼。魯國軍隊瞬間陷入了被動,防線開始崩潰。子路雖然竭盡全力想要挽回局勢,但已無力迴天。 最終,魯國在這場戰役中慘敗。齊國軍隊乘勝追擊,魯國的領土不斷淪陷,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。 子路懊悔不已,他深知因爲自己那一點點的疏忽,導致了國家遭受如此巨大的災難。他回想起戰前的準備,每一個細節都至關重要,而自己卻在關鍵時刻犯了錯。 這個故事被後世記載下來,成爲了“失之千里,差若毫釐”的典型案例,警示着人們在做任何事情時,都要謹慎小心,哪怕是最微小的差錯,都可能引發嚴重的後果。就如同《禮記·經解》中所說:“《易》曰:‘君子慎始,差若毫釐,繆以千里。’”任何一個小小的失誤,都可能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,最終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。

失之千里,差若毫釐-成語圖片

失之千里,差若毫釐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