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

成語拼音

qián shì bù wàng,hòu shì zhī shī

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成語解釋

師:借鑑。記取從前的經驗教訓,作爲以後工作的借鑑。

典故出處

《戰國策·趙策一》:“前世之不忘,後事之師。”

成語典故

公元前379年,齊國公子因齊即位,自稱爲王,他就是齊威王。  齊威王,剛臨政那幾年,不問國事,飲酒作樂,國家日漸衰敗,人民生活困難。有一天,一位姓鄒名忌的人前來叩門,自稱懂得彈琴,知道威王愛好音樂,特來拜見。威王召他進來,取琴給他。鄒忌只是撫摸着琴絃,並不彈奏。威王問:“先生爲何只是撫摸而不彈,是琴不好麼?”鄒忌放開琴,嚴肅地說:“小臣懂得琴理,至於彈琴,那是樂工們的事。”於是鄒忌大談了一通琴理。威王聽得不耐煩,打斷他的話,說:“先生既懂得琴理,必定善於演奏,願先生試彈一曲聽聽。”鄒忌(zōu jì)回答說:“小臣以研究琴理爲業,當然善於演奏;大王的職責是治理國家,豈不善於國事麼?今大王身居王位而不治理國家,與小臣撫摸琴絃而不彈奏有什麼不同?小臣只撫弦而不彈奏,不能滿足大王的意願,大王身居王位而不問政事,恐怕不能滿足百姓們的意願吧!”威王大爲震驚,說:“先生用彈琴的道理勸說我,我懂得先生的用意了!”於是將鄒忌留下和他談論國家大事。  鄒忌勸威王節制飲酒,遠離女色,講求實際,區別忠奸,愛護人民,整頓軍備,經營霸王的事業。“前事之不忘,後事之師”,威王心悅誠服,立即拜鄒忌爲相國。

成語造句

我們應該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,做到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,這樣才能不斷進步和發展。

成語故事

在歷史的長河中,發生過無數驚心動魄的故事。 在春秋時期,有一個諸侯國名爲晉國。晉國曾經國力強盛,但隨着時間的推移,國內局勢逐漸變得複雜起來。當時晉國的國君漸漸失去了對國家的有效掌控,權力被一些權臣所瓜分。其中有幾個權臣爲了爭奪權力,相互爭鬥,全然不顧國家的利益。 在這種混亂的局面下,一位有遠見的大臣站了出來,他名叫狐偃。狐偃看到國家陷入內耗,心急如焚,他多次向國君進諫,希望能夠採取措施穩定局勢,但都未能得到重視。隨着爭鬥的加劇,晉國陷入了嚴重的危機之中,百姓生活困苦,國家面臨着分崩離析的危險。 最終,晉國在內部的爭鬥中逐漸衰落,被其他諸侯國所覬覦。周邊的國家看到晉國的虛弱,紛紛出兵攻打,晉國陷入了戰火之中。百姓們遭受了巨大的痛苦,流離失所。 在晉國經歷了這場災難後,倖存下來的人們開始反思過去的種種錯誤。他們意識到,正是因爲之前沒有吸取歷史的教訓,沒有重視內部的團結和穩定,才導致瞭如此慘痛的後果。狐偃感慨地對衆人說:“我們必須記住這些前事,從中吸取教訓,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避免重蹈覆轍,成爲後事之師。” 後來,晉國的人們開始努力重建國家,他們汲取了之前的教訓,注重內部的團結和穩定,加強了對國家的治理。經過多年的努力,晉國逐漸恢復了元氣,重新在諸侯國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。 這個故事深刻地告訴我們,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的重要性。歷史是一面鏡子,它反映了過去的興衰榮辱。我們應該從歷史中學習,總結經驗教訓,避免在未來的道路上犯同樣的錯誤。無論是一個國家、一個組織還是個人,都需要時刻銘記過去的經歷,將其作爲寶貴的財富,用來指導我們的行動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不斷進步,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。正如古人所說:“以史爲鑑,可以知興替。”讓我們珍惜歷史,從前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,爲後事奠定堅實的基礎。

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-成語圖片

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