飾非拒諫
成語拼音
- shì fēi jù jiàn
飾非拒諫成語解釋
- 飾掩飾;非錯誤;諫直言規勸。拒絕勸告,掩飾錯誤。
典故出處
- 《荀子·成相》拒諫飾非,愚而上同,國必禍。”
成語典故
- 飾非拒諫,斷自己意。★宋·孫光憲《北夢瑣言》卷五
成語造句
- 他總是剛愎自用,聽不進別人的意見,完全是飾非拒諫的做派,這樣下去怎麼能把事情做好?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某個王朝,有一位君主名叫趙武。
趙武初登王位時,心懷壯志,一心想要讓國家繁榮昌盛,百姓安居樂業。他廣納賢才,積極推行改革,國家也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。
然而,隨着時間的推移,趙武逐漸被權力衝昏了頭腦。他開始好大喜功,聽不進不同的意見。大臣們看到國家在一些決策上出現了偏差,紛紛進諫,希望趙武能夠重新審視政策。
但此時的趙武已經陷入了自我陶醉的狀態,他認爲自己的決策都是英明無比的,那些進諫的大臣都是在故意挑刺,是對他權威的挑戰。
有一位忠心耿耿的老臣,名叫李忠。他深知國家面臨的問題,不顧個人安危,向趙武懇切進言。他引經據典,列舉了歷史上那些因爲不聽勸諫而導致國家衰敗的例子,希望趙武能夠以史爲鑑,重新審視當下的政策。
然而,趙武卻認爲李忠是在危言聳聽,故意抹黑他的功績。他不僅沒有接受李忠的勸諫,反而怒斥李忠,將其貶謫。
此後,朝中大臣們都深知趙武飾非拒諫的態度,再也不敢輕易進言。國家的問題日益嚴重,百姓生活困苦,邊境也時常受到外敵的侵擾。
終於,一場嚴重的危機爆發了。由於之前的政策失誤,國內發生了嚴重的饑荒,百姓流離失所。而此時外敵趁機入侵,國家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困境。
趙武這才如夢初醒,懊悔不已。他想起了那些被他拒之門外的忠言,想起了被他貶謫的忠臣,可此時已經爲時已晚。
這個故事警示後人,作爲領導者,切不可飾非拒諫。要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,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,讓國家繁榮昌盛,長治久安。正所謂“兼聽則明,偏信則闇”,只有廣納羣言,才能避免重蹈趙武的覆轍。
飾非拒諫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