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古非今

成語拼音

shì gǔ fēi jīn

是古非今成語解釋

是認爲對;非認爲不對,不以爲然。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,否認現代的。

典故出處

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有敢偶語《詩》《書》者棄市。以古非今者族。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。”《漢書·元帝紀》俗儒不達時宜,好是古非今,使人眩於名實,不知所守,何足委任?”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我們應當以客觀的態度看待歷史,不能隨意是古非今,要從過去的經驗中汲取有益的部分,推動當下的發展。

成語故事

在歷史的長河中,朝代更迭,風雲變幻。在秦朝,曾有一位名叫淳于越的博士。 當時,秦始皇統一六國,實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措施。丞相李斯力倡郡縣制,以加強中央集權。然而,淳于越卻在朝堂之上公然反對,他以古代的分封制爲依據,對現行的郡縣制提出了質疑和批評。 淳于越一味地稱頌古代的制度,否定當今的變革。他認爲,依照古法實行分封,才能使國家長治久安。可他卻沒有意識到,時代在變遷,社會在發展,過去適用的制度未必適用於當下的局勢。 秦始皇深知,淳于越這種是古非今的言論,倘若蔓延開來,必將對剛剛統一的國家造成極大的危害。因爲一味沉浸在過去,否定當下的積極變革,會導致人心惶惶,阻礙國家的發展與進步。 秦始皇當機立斷,決定採取強硬手段制止這種思潮的蔓延。而李斯也趁機進言,主張焚燒民間私藏的《詩》《書》百家語,以杜絕是古非今的思想源頭。這一舉措在當時確實有效地遏制了保守思潮的擴散,爲秦朝推行新的制度和政策創造了相對穩定的環境。 但從長遠來看,焚書之舉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。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文化傳承,使得許多珍貴的典籍失傳。 回顧這段歷史,我們應當以史爲鑑。是古非今的思維方式往往會讓我們陷入僵化和保守,忽視當下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。我們應該尊重歷史,汲取古人的智慧,但同時也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當今社會,勇於創新和變革,積極適應時代的潮流,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避免重蹈淳于越的覆轍,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。

是古非今-成語圖片

是古非今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