螫手解腕
成語拼音
- shì shǒu jǐe wǎn
螫手解腕成語解釋
- 比喻爲了顧全大局而忍痛犧牲局部。
典故出處
- 《史記·田儋列傳》蝮螫手則斬手,螫足則斬足∥幹?爲害於身也。”
成語典故
- 王旅未接,死亡交急,遂求援關中,自救目前。臣既不安於高氏,豈見客於宇文!但螫手解腕,事不得已,本圖爲國,願不賜咎!★《資治通鑑·梁武帝太清元年》
成語造句
- 面對當前複雜的局勢,他果斷採取行動,放棄局部利益以保全整體,這種做法頗有螫手解腕的果決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戰爭歲月中,有一個諸侯國,名爲衛。衛國的君主一心想要擴張領土,增強國力,於是頻繁發動戰爭,與周邊的小國相互征伐。
有一年,衛國與鄰國發生了一場激烈的衝突。雙方的兵力相當,戰況陷入了膠着狀態。衛國的軍隊在前線奮勇作戰,然而長時間的征戰使得士兵們疲憊不堪,糧草供應也逐漸出現了問題。
就在這時,衛國的一位謀士向君主進諫。他深知這場戰爭如果繼續下去,對於衛國來說將是一場災難。他說道:“陛下,如今我們的局勢猶如身處困境的野獸,進退兩難。繼續戰鬥下去,可能會導致國家的資源耗盡,百姓生活困苦,甚至有亡國的危險。此刻,我們應當果斷採取行動,哪怕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,也要換取國家的長遠穩定。”
君主聽了,心中十分不悅,他認爲謀士是在動搖軍心。但謀士並沒有退縮,他繼續說道:“陛下,就像有人被毒蛇咬傷了手腕,如果不及時斬斷手腕,毒液就會蔓延全身,危及生命。如今我們的國家也面臨着類似的抉擇。如果不能做出壯士斷腕般的決定,及時結束這場戰爭,那麼後果將不堪設想。”
君主陷入了沉思,最終他意識到了謀士的良苦用心。於是,衛國決定與鄰國議和,雖然在一些利益上做出了讓步,但卻避免了國家陷入更深的危機。
這就是“螫手解腕”的故事。在面對艱難的抉擇時,要有勇氣捨棄局部的利益,以保全整體的大局。正如衛國在這場戰爭中的決策,雖然失去了一些眼前的利益,但卻爲國家的未來贏得了喘息和發展的機會。這種智慧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被印證,提醒着後人在關鍵時刻要有果斷抉擇的勇氣和遠見卓識。
螫手解腕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