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經達權

成語拼音

shǒu jīng dá quán

守經達權成語解釋

經正道,原則;權權宜,變通。形容堅持原則而能變通、不固執。

典故出處

《漢書·貢禹傳》守經據古,不阿當世。”《宋史·洪邁傳》不謂書生能臨事達權。”

成語典故

姑娘,不必動氣了,我方纔是一時迂執,守經而不能達權。(清·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)

成語造句

在面對複雜多變的局勢時,他能夠靈活應對,既遵循原則,又懂得守經達權,從而順利地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。

成語故事

在歷史的長河中,有這樣一位人物,他的故事生動地詮釋了“守經達權”的真諦。 故事的主人公叫李恪,是唐朝的一位官員。李恪出生於官宦世家,自幼飽讀詩書,深受儒家經典的薰陶,對仁義禮智信等道德準則有着堅定的信仰。 在李恪初入仕途時,被任命爲地方縣令。當時,他所管轄的地區遭遇了嚴重的旱災,農田顆粒無收,百姓生活困苦不堪。按照朝廷的律法,遇到這樣的天災,應當及時上報,並等待朝廷的旨意和援助。然而,上報的流程繁瑣,一來一回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,而百姓們已經等不及了。 李恪深知,如果一味地遵循律法,按部就班地等待朝廷的指示,百姓們將會餓死無數。在這艱難的抉擇面前,他決定“守經達權”。他堅守着爲百姓謀福祉的初心這一根本原則,同時靈活地運用手中的權力。他一方面迅速開倉放糧,賑濟災民,讓百姓們能夠暫時填飽肚子;另一方面,他組織民衆興修水利,以圖從根本上解決旱災的問題。 此舉在當地引起了軒然大波,一些保守的官員認爲李恪違反了朝廷的律法,應當受到懲處。但李恪不爲所動,他堅信自己的行爲是爲了拯救百姓於水火,是符合道義的。 幸運的是,當消息傳到朝廷,皇帝不僅沒有怪罪李恪,反而對他的果敢和智慧大爲讚賞。皇帝深知,李恪的行爲雖然看似違背了律法的形式,但其出發點和最終的結果都是爲了百姓的利益,是對律法精神的真正踐行。 在後來的日子裏,李恪的仕途並非一帆風順。他時常會遇到各種複雜的情況和棘手的問題,但他始終牢記“守經達權”的道理。在堅守正道和原則的基礎上,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,巧妙地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,爲當地的百姓帶來了福祉,也贏得了百姓們的衷心愛戴。 李恪的故事告訴我們,“守經達權”並非是對原則的拋棄,而是在堅守正道的基礎上,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對,以達到最佳的結果。正如《論語》中所說:“君子之於天下也,無適也,無莫也,義之與比。” 真正的君子在面對天下之事時,沒有一定要怎樣做,也沒有一定不要怎樣做,關鍵在於是否符合道義。李恪正是以其智慧和勇氣,在堅守道義的前提下,靈活變通,成就了一番利國利民的事業。

守經達權-成語圖片

守經達權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