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泄不通
成語拼音
- shuǐ xiè bù tōng
水泄不通成語解釋
- 匯排泄。象是連水也流不出去。形容擁擠或包圍的非常嚴密。
典故出處
- 宋·釋道原《景德傳燈錄》德山門下,水泄不通。”
成語典故
- 熱心的讀者除郵局匯捐款絡繹不絕外,每天到門口來親交捐款的,也擠得水泄不通。★鄒韜奮《經歷·社會的信用》
成語造句
- 廣場上舉辦活動,人羣圍得裏三層外三層,把各個通道都堵得水泄不通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長安城裏,有一位聲名遠揚的富商,名叫趙富貴。這趙富貴靠着精明的頭腦和過人的膽識,在商界混得風生水起,積累了萬貫家財。
有一年,長安城中突發旱災,糧食收成銳減,導致糧價飛漲。趙富貴看準了這個時機,大肆收購糧食,準備囤積居奇,待價而沽。
然而,城中百姓的生活卻陷入了困境。許多家庭食不果腹,怨聲載道。終於,百姓們忍無可忍,紛紛聚集起來,要求趙富貴開倉放糧,平價出售糧食。
消息傳到趙富貴耳中,他卻不以爲然,還派家丁緊閉府門,妄圖阻擋百姓的呼聲。
當憤怒的百姓們來到趙府門前時,發現這裏已經被家丁們圍得水泄不通。百姓們高聲呼喊,要求趙富貴出來給個說法,但趙府的大門始終緊閉。
就在局面僵持不下之時,一位年輕的書生站了出來。他名叫李義,飽讀詩書,心懷正義。李義對着百姓們慷慨陳詞,痛斥趙富貴的不義之舉,並呼籲大家團結一致,爲生存而抗爭。
百姓們被李義的話語所激勵,情緒愈發激昂。他們不斷地衝擊着趙府的防線,而家丁們雖然拼死阻攔,卻也漸漸難以抵擋洶涌的人潮。
此時,長安城中的官員得知了此事,擔心事態進一步惡化,急忙趕來調解。官員深知趙富貴此舉的危害,對其曉以大義,勸他以百姓爲重,不可爲了一時之利而失去民心。
在官員的勸說和百姓的壓力下,趙富貴終於意識到自己的錯誤。他打開府門,同意平價出售糧食,解百姓的燃眉之急。
這場風波過後,長安城中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。而“水泄不通”這個詞,也成爲了人們形容人羣密集、難以通行的常用成語,時刻提醒着後人,不可爲了私利而不顧百姓的死活,否則必將遭到衆人的反對。
水泄不通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