駟馬不追

成語拼音

sì mǎ bù zhuī

駟馬不追成語解釋

指話說出口,就不能再收回,一定要算數。同駟馬難追”。

典故出處

《鄧析子·轉辭》一言而非,駟馬不能追;一言而急,駟馬不能及。”《魏書·刑罰志》何得非正刑書,施行四海。刑名一失,駟馬不追。”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一旦做出承諾,就應堅守到底,否則失約之後,想挽回也駟馬不追了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春秋時期,有一個名叫季札的賢士。季札出身貴族,他品德高尚,才華出衆,深受人們的敬重。 當時,各國之間常常爲了爭奪土地和資源而紛爭不斷。有一次,季札代表吳國出訪晉國。在出訪途中,他路過徐國。徐國的國君對季札所佩戴的寶劍十分喜愛,但出於禮節,並未開口索要。季札看出了徐君的心思,心中暗許,等自己完成出使任務後,便將寶劍贈予他。 然而,世事難料。當季札完成使命返回徐國時,徐君卻已經去世。季札來到徐君的墓前,解下了自己那把珍貴的寶劍,掛在了墓旁的樹上。隨從們感到十分不解,問道:“徐君已經不在人世,您爲何還要將寶劍留在這裏?” 季札感慨地回答:“當初我在心裏已經答應將寶劍送給徐君,怎能因爲他的離世而違背自己的承諾呢?君子一諾千金,駟馬不追。即使徐君已經不在,我也要兌現當初的諾言。” 季札的這一行爲在各國之間傳爲佳話,人們對他的誠信和重諾倍加稱讚。 在歷史的長河中,類似的故事也屢見不鮮。比如商鞅變法時期,爲了樹立法令的威信,商鞅在城門口立木爲信,承諾誰能將木頭搬到指定地點就給予重賞。最終有人完成了任務,商鞅如約賞賜,從而讓百姓相信了法令的嚴肅性和權威性。 而在楚漢相爭之時,項羽原本有着強大的兵力和優勢,但他卻常常出爾反爾,不守信諾,導致將士離心,最終落得烏江自刎的下場。 與這些事例相比,季札的“駟馬不追”之諾更顯得珍貴和令人敬仰。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誠信的價值和力量。誠信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石,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保障。一個人若能像季札一樣堅守承諾,無論面對何種情況都不改初衷,必將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,成就一番不凡的事業。 在當今社會,我們依然需要傳承和發揚這種“駟馬不追”的精神,讓誠信之花在每一個角落綻放。

駟馬不追-成語圖片

駟馬不追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