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頭探腦
成語拼音
- tàn tóu tàn nǎo
探頭探腦成語解釋
- 探頭或上體向前伸出。伸着頭向左右張望。形容鬼鬼祟祟的探望。
典故出處
- 明·施耐庵《水滸全傳》第四十五回卻好交五更時候,只見那個頭陀挾着木魚,來巷口探頭探腦。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他鬼鬼祟祟地在門口張望,一副探頭探腦的模樣,不知道在打什麼主意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,生活着一羣樸實的百姓。鎮中有一個叫李三的年輕人,他生性好奇,對周圍的事物總是充滿了探究的慾望。
這一天,鎮上來了一個雜耍班子。他們在鎮中心的空地上搭起了舞臺,準備表演各種精彩的節目。李三聽聞這個消息後,迫不及待地跑過去湊熱鬧。
當他趕到的時候,表演已經開始了。人羣圍得裏三層外三層,李三身材瘦小,怎麼也擠不進去。於是,他便在人羣外四處轉悠,試圖尋找一個能看清表演的縫隙。
只見他一會兒踮起腳尖,一會兒又側着身子,探頭探腦地往人羣裏張望。他那急切又鬼祟的模樣,引得周圍的人紛紛側目。
就在這時,一個老者注意到了李三的行爲。老者走上前來,語重心長地對李三說:“年輕人,想看錶演就規規矩矩地排隊,這般探頭探腦,成何體統!”李三聽了,臉上一陣通紅,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。
其實,在歷史上也有類似的故事。就如三國時期,劉備爲了請諸葛亮出山相助,曾三次親自到諸葛亮居住的茅廬拜訪。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未能見到諸葛亮本人,劉備身邊的隨從就有些着急,在門外探頭探腦,顯得很是浮躁。而劉備卻始終保持着恭敬和耐心,最終以誠意打動了諸葛亮,成就了一段歷史佳話。
再如唐朝時期,安祿山心懷不軌,企圖叛亂。在他還未行動之前,經常在宮廷內外探頭探腦,暗中觀察朝廷的動向和軍事部署,其行爲狡詐多端。
回到我們這個小鎮上,李三經過老者的一番教誨,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。他不再探頭探腦,而是老老實實地站在人羣后面,等待着機會。最終,他也欣賞到了精彩的雜耍表演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做人應當堂堂正正,不要總是探頭探腦,懷着不正當的心思或行爲去窺探他人或事物。要以正直、誠懇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。
探頭探腦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