逃之夭夭

成語拼音

táo zhī yāo yāo

逃之夭夭成語解釋

本意是形容桃花茂盛豔麗◇借用逃之夭夭”表示逃跑,是詼諧的說法。

典故出處

《詩經·周南·桃夭》桃之夭夭,灼灼其華。”

成語典故

撞人者逃之夭夭,衆人向他投去憤怒的眼光。

成語造句

他在犯了錯誤之後,沒有想着承擔責任,而是尋找機會逃之夭夭。

成語故事

在春秋戰國時期,有一個名叫子虛的小國。這個國家雖不大,但人民安居樂業,生活平靜。 子虛國的國王有一位寵臣叫衛成,他外表英俊,能言善辯,深得國王的信任。然而,這衛成卻是個心懷叵測之人。 有一年,子虛國遭遇了嚴重的旱災,百姓顆粒無收,饑荒肆虐。國王心急如焚,決定開倉放糧,救濟災民。他將此事交給衛成去辦理,希望能儘快緩解百姓的困境。 可衛成卻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,他在放糧的過程中,中飽私囊,剋扣了大量的糧食,然後將其倒賣,獲取了鉅額的財富。 此事最終還是被一些正直的官員察覺,他們向國王稟報了衛成的罪行。國王聽聞後大怒,立即下令要將衛成捉拿問罪。 衛成得到消息後,深知自己罪責難逃。他沒有勇氣面對國王的審判,更不想爲自己的罪行付出代價,於是決定逃跑。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,衛成帶着他搜刮來的財寶,偷偷地逃出了子虛國的都城。一路上,他不敢走大路,專挑偏僻的小道前行,生怕被人發現。 然而,國王已經下令全國通緝他,各個關卡都加強了盤查。衛成如同驚弓之鳥,風聲鶴唳,草木皆兵。 經過多日的奔波,衛成狼狽不堪,形容憔悴。但他仍不敢有絲毫的停歇,一心只想逃離這個國家,遠遠地避開國王的追捕。 最終,衛成成功地逃出了子虛國。他逃到了一個遙遠的地方,隱姓埋名,試圖開始新的生活。 而子虛國的百姓們在得知衛成逃之夭夭後,無不憤慨。國王也爲自己錯信了這樣一個奸臣而懊悔不已。 從此,“逃之夭夭”這個成語就流傳開來,用以形容某人狼狽地逃跑,試圖逃避責任或懲罰。它也警示着後人,要保持正直和善良,切莫因一時的貪慾而走上不歸路,否則終將落得如衛成一般,只能逃之夭夭,成爲衆人唾棄的對象。

逃之夭夭-成語圖片

逃之夭夭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