剔蠍撩蜂

成語拼音

tī xiē liáo fēng

剔蠍撩蜂成語解釋

比喻惹事生非。

典故出處

元·紀君祥《趙氏孤兒》第二折偏你這罷職歸田一老農,公然敢剔蠍撩蜂。”元·無名氏《小尉遲》第一折常是個爭龍鬥虎,剔蠍撩蜂。”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他總是故意招惹是非,那行爲簡直就是剔蠍撩蜂,讓大家都對他避而遠之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,生活着兩個性格迥異的人物,一位叫李甲,另一位叫王乙。 李甲生性好鬥,喜歡惹是生非,整日在街頭遊蕩,尋釁滋事。而王乙則是個老實本分的生意人,經營着一家小小的店鋪,靠着誠信和勤勞維持生計。 有一天,李甲在街上閒逛,正巧路過王乙的店鋪。看到王乙店裏生意不錯,心生嫉妒,便故意找茬。他走進店裏,東瞧瞧西看看,拿起一件貨物就開始挑毛病,說這東西質量太差,價格還貴。王乙深知李甲的爲人,不願與其計較,便好言相勸,希望他不要無事生非。 然而,李甲卻不依不饒,越發變本加厲。他不僅在店裏大聲喧譁,還對王乙進行辱罵。王乙忍無可忍,與李甲理論起來。這下可好,李甲如同被點燃的火藥桶,開始動手推搡王乙,店裏頓時一片混亂。 周圍的鄰居們聽到動靜,紛紛趕來勸解。可李甲根本不聽,依舊我行我素,繼續在店裏大鬧。王乙的生意因此受到了極大的影響,損失慘重。 事後,王乙本想就此罷休,不想再與李甲糾纏。但李甲卻覺得王乙軟弱可欺,三番五次地來找麻煩,就如同那剔蠍撩蜂之人,非要把事情鬧大不可。 王乙終於明白,對這種惡人一味地忍讓是沒有用的。於是,他決定收集李甲作惡的證據,向官府告狀。官府經過調查,確認李甲的種種惡行,對其進行了嚴厲的懲處。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,在生活中,切不可像李甲那樣剔蠍撩蜂,無端挑起事端,最終只會自食惡果。而面對惡人的挑釁,我們也不能一味退讓,要學會運用正當的手段保護自己的權益。正如古人云:“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。”李甲的結局正是他自己作惡多端的必然結果。

剔蠍撩蜂-成語圖片

剔蠍撩蜂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