鍥而不捨
成語拼音
- qiè ér bù shě
鍥而不捨成語解釋
- 鍥:鏤刻;舍:停止。不斷地鏤刻。比喻有恆心,有毅力。
典故出處
- 《荀子·勸學》:“鍥而舍之,朽木不折;鍥而不捨,金石可鏤。”
成語典故
- 戰國末期我國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荀況在《勸學》中教育人們做事情要有恆心和毅力,堅持不懈、持之以恆。這個詞從字面上理解就是不停地雕刻,就連金屬和石頭那麼硬的東西都可以鏤穿。其中“鏤刻”是一種精細的雕刻方式。 在哲學思想方面,荀子認爲自然發展有其客觀的規律;反對天命,不迷信鬼神,認爲人定勝天;還主張因地、因時制宜,充分發揮人的才能,促使萬物發展。在教育方面,他寫過一篇十分著名的文章——《勸學》,來闡明他的教育思想。《勸學》中記述了他在教育、學習方面的很多理論,對後世影響十分深遠。比如,他認爲人接受教育,努力學習是非常必要的,這樣才能“青出於藍,而勝於藍”,使學生超過老師,後人勝過前人。在《勸學》中,荀子還用鏤刻金石來說明學習一定要持之以恆的道理。他寫道:鍥而舍之,朽木不折;鍥而不捨,金石可鏤。後人就是根據這裏鍥而不捨的意思總結出了這句成語。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鏤刻而不能堅持下去,就連朽木也不會被折斷;但若堅持一直不停地鏤刻,就是金屬、石頭也會被鏤穿。學習知識是一個由少到多、日積月累的過程,高深淵博的學識是一點一滴積累而成的,所謂“不積跬步,無以至千里;不積小流,無以成江海”。所以人們學習時一定要堅持不懈,只有這樣纔會取得成功。
成語造句
- 他爲了實現自己的夢想,多年來一直努力奮鬥,無論遇到多少困難都鍥而不捨,最終取得了輝煌的成就。
成語故事
- 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個年輕人名叫匡衡。匡衡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,生活十分艱難,但他卻有着一顆對知識無比渴望的心。
匡衡從小就勤奮好學,白天他會幫家裏做各種農活,只有到了晚上纔有時間讀書。然而,他家太窮了,根本買不起燈油,這讓他在夜晚無法繼續學習。但是匡衡並沒有因此而放棄,他想盡辦法尋找照明的途徑。
有一天,匡衡偶然發現隔壁富戶家每晚都燈火通明,透過牆壁的縫隙有光亮透過來。於是,他靈機一動,想出了一個辦法。他偷偷地在牆壁上鑿了一個小洞,這樣微弱的光亮就可以透過小洞照進他的房間。匡衡就靠着這一點點光亮,每晚如飢似渴地讀書,不斷地汲取着知識。
就這樣,匡衡憑藉着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,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地努力學習。他博覽羣書,對各種經典著作都有深入的理解。
隨着時間的推移,匡衡的學識越來越淵博,他對很多問題都有着獨特而深刻的見解。他開始在鄉里嶄露頭角,人們都對這個貧苦卻好學的年輕人刮目相看。
後來,匡衡憑藉着自己的才華和努力,得到了一個進入仕途的機會。他在官場上依然保持着鍥而不捨的精神,認真對待每一項工作,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能力。最終,他成爲了一位備受尊敬的官員,爲國家和百姓做出了重要的貢獻。
匡衡的故事被人們傳頌了很久很久,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鍥而不捨。他讓我們明白,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,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,都能夠克服,都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。就如同古人云:“有志者、事竟成,破釜沉舟,百二秦關終屬楚;苦心人、天不負,臥薪嚐膽,三千越甲可吞吳。”匡衡正是這樣的有志者和苦心人,他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,只要鍥而不捨,就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。在生活中,我們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,但我們不能輕易放棄,而應該像匡衡一樣,堅持下去,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標,相信終究會迎來成功的那一天。
鍥而不捨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