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都大邑

成語拼音

tōng dū dà yì

通都大邑成語解釋

都都市;邑城。四通八達的大都會、大城市。

典故出處

宋·蘇轍《民政策下·第三道》今天下所謂通都大邑,十里之城,萬戶之郭。”

成語典故

商之所在,必通都大邑。★清·黃宗羲《萬里尋兄記》

成語造句

這座城市經濟繁榮,文化多樣,各行各業蓬勃發展,真是一處通都大邑。

成語故事

在華夏大地的歷史長河中,有這樣一座城。 這座城地處要衝,交通便利,商業繁榮,文化昌盛,是當時名副其實的通都大邑。它匯聚了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,南來北往的商旅在此雲集,各種貨物琳琅滿目,應有盡有。 在這座城中,有一位名叫李智的年輕商人。他出身貧寒,但心懷壯志,憑藉着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勞刻苦,在商界逐漸嶄露頭角。李智深知,要在這競爭激烈的通都大邑中立足,必須要有敏銳的商業眼光和誠信的經營之道。 一次,李智聽聞遠方有一批珍貴的絲綢即將運抵城中。他當機立斷,籌集資金,準備搶購這批貨物。然而,他的競爭對手們也紛紛聞風而動,都想將這批絲綢收入囊中。 在關鍵時刻,李智沒有像其他商人那樣不擇手段地競爭,而是以誠信爲本,與供應商坦誠相待。供應商被他的真誠所打動,最終將大部分絲綢優先賣給了他。 當這批絲綢在市場上亮相時,瞬間引起了轟動。其他商人見李智如此成功,心生嫉妒,便聯合起來試圖打壓他的價格。但李智不爲所動,依然堅守自己的價格底線。 因爲這座城的繁榮,吸引了衆多達官貴人前來消費。他們對於品質優良、價格合理的絲綢青睞有加。李智的絲綢憑藉着出色的品質和他誠信的聲譽,很快便銷售一空,讓他賺得了豐厚的利潤。 隨着時間的推移,李智的生意越做越大,不僅在絲綢行業佔據了一席之地,還涉足了其他諸多領域。他在城中開設了多家店鋪,僱傭了衆多夥計,成爲了商界的翹楚。 然而,李智並未因此而驕傲自滿。他深知這座通都大邑的繁榮來之不易,積極參與公益事業,爲城中的貧困百姓提供幫助,修路搭橋,贏得了百姓們的讚譽。 在這座通都大邑中,像李智這樣的人物還有很多。他們在商業的浪潮中拼搏奮進,共同鑄就了這座城市的輝煌。而這座城市也因爲他們的努力,始終保持着通都大邑的地位,成爲了人們嚮往的繁華之地。

通都大邑-成語圖片

通都大邑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