騎虎難下

成語拼音

qí hǔ nán xià

騎虎難下成語解釋

騎在老虎背上不能下來。比喻做一件事情進行下去有困難,但情況又不允許中途停止,陷於進退兩難的境地。

典故出處

《晉書·溫嶠傳》:“今之事勢,義無旋踵,騎猛獸安可中下哉。”唐·李白《留別廣陵諸公》詩:“騎虎不敢下,攀龍忽墮天。”

成語典故

東晉成帝的時候,大臣溫嶠組織了一支聯軍去討伐叛亂的***。在戰爭的初期,有幾路聯軍連連失利,軍中糧食也快用完了。  這種境況很讓主帥陶侃着急,他生氣地對溫嶠說:“你動員我來時,說一切都已安排妥當,現在交戰不久,軍糧就快完了,如果不能馬上供應軍糧,我只有撤軍。”  溫嶠對陶侃說:“自古以來,要想打勝仗,首先得內部團結。現在我軍雖然乏糧,處境困難,可如果馬上撤軍,不僅會讓人恥笑我們,而且也會使叛軍更加囂張。我們目前的處境,正如騎在猛獸的身上,不把猛獸打死,怎麼能夠下得來呢?咱們只有一鼓作氣堅持到底呀!”  陶侃接受了溫嶠的勸說,率軍奮勇殺敵,終於打敗了叛軍。  溫嶠勸說陶侃的“騎猛獸安可下哉”一句話,後來演變成了成語“騎虎難下”。表示事情發展到一定程度想要停下來已經不可能,因而騎虎難下也含有進退兩難的意思。

成語造句

他當初一時衝動做了這個決定,現在才發現自己陷入了騎虎難下的境地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,有一個國家常年遭受周邊部落的侵擾。國王決定派遣一位勇猛的將軍率領軍隊去平定這些部落,以維護國家的和平與安寧。 這位將軍名叫李猛,他身材魁梧,武藝高強,在軍中頗具威望。李猛領命後,迅速集結了一支精銳部隊,踏上了征戰之路。 一開始,李猛的軍隊勢如破竹,連連擊敗了幾個部落,取得了輝煌的戰績。然而,在攻打一個強大的部落時,情況卻發生了變化。這個部落有着堅固的城池和精銳的士兵,李猛的軍隊久攻不下,陷入了僵持狀態。 隨着時間的推移,軍隊的糧草開始出現短缺,士兵們也漸漸疲憊不堪。李猛意識到,此時撤軍可能會導致之前的努力白費,而且還可能會遭到敵人的追擊和恥笑;但繼續進攻,又面臨着巨大的困難和風險。他陷入了兩難的境地,就如同騎在老虎背上,想要下來卻又不敢。 此時,李猛的一位謀士對他說:“將軍,我們現在的處境確實艱難,但我們不能被眼前的困境所嚇倒。我們應該冷靜思考,尋找破局之法。”李猛聽取了謀士的建議,開始重新審視局勢。 他發現這個部落雖然強大,但內部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分歧。於是,李猛決定採用離間計,挑撥部落內部的關係。他派出使者,暗中與部落中的一些反對派接觸,許諾給予他們好處,讓他們在部落內部製造混亂。 果然,在李猛的計謀下,部落內部開始出現動盪,戰鬥力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。李猛趁機發動了猛烈的攻擊,終於攻克了這個部落的城池。 經過這場艱難的戰役,李猛深刻地體會到了“騎虎難下”的滋味。他明白,在面對困難和抉擇時,不能猶豫不決,必須要勇敢地面對,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。而他也憑藉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氣,成功地完成了國王交予的使命,爲國家帶來了和平與穩定。 從此以後,“騎虎難下”這個成語就流傳開來,用來形容遇到困難或陷入困境,想要停止卻又因各種原因而無法停止的情況。它提醒着人們在做決策時要謹慎考慮,一旦陷入困境,就要像李猛一樣,勇敢地面對,積極地尋找解決辦法,而不是一味地逃避或退縮。

騎虎難下-成語圖片

騎虎難下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