屠龍之伎
成語拼音
- tú lóng zhī jì
屠龍之伎成語解釋
- 比喻雖有很高造詣卻不切實用的技能。
典故出處
- 無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他總是幻想自己擁有非凡的能力,去完成那些不切實際的事情,卻不知道這所謂的想法不過是屠龍之伎,在現實生活中毫無用處。
成語故事
- 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個名叫趙括的年輕人。趙括出生在一個將門之家,自小就熟讀兵書,談論起軍事戰略來頭頭是道,就連他的父親趙國名將趙奢也時常難不倒他。
隨着時間的推移,趙括的名聲越來越大,周圍的人都對他的軍事才能讚不絕口。然而,趙奢卻深知兒子的問題所在。
有一次,趙奢與妻子談論起趙括,憂心忡忡地說道:“戰爭,那是關乎生死存亡的大事,可括兒卻把它說得如此輕鬆。他從未真正上過戰場,沒有親身經歷過戰爭的殘酷,只是紙上談兵罷了。若日後讓他領軍作戰,恐怕趙國危矣。”
不久之後,秦國和趙國在長平交戰。趙國的主將廉頗採取了堅守的策略,雖然秦軍多次挑釁,但廉頗始終不爲所動。
可趙王卻認爲廉頗太過膽小,急於求勝。此時,衆人紛紛舉薦趙括,稱他熟讀兵書,定能擊退秦軍。趙王不顧趙括母親和藺相如的勸阻,執意任命趙括爲將。
趙括走馬上任,立即更改了廉頗的作戰部署,大舉進攻秦軍。然而,他的這些策略只是基於他從兵書中所學,卻沒有考慮到實際的戰場形勢和敵我雙方的真實情況。
秦軍將領白起深知趙括的弱點,故意佯裝敗退,誘敵深入。趙括不知是計,率領趙軍一路追擊,結果陷入了秦軍的重重包圍。
最終,四十多萬趙軍全軍覆沒,趙國也因此元氣大傷。
趙括空有滿腹兵書理論,卻沒有實際的作戰經驗和應變能力,他所掌握的那些看似精妙的戰略,在真正的戰場上卻成了“屠龍之伎”。就如同那屠龍的技藝,雖然高超,卻無處可用。在殘酷的戰爭中,實用的經驗和靈活的應變遠比空泛的理論重要得多。這也警示着後人,切不可只追求那些看似高深卻無法在實際中發揮作用的本領,要腳踏實地,注重實踐,方能真正有所作爲。
屠龍之伎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