吞言咽理

成語拼音

tūn yán yān lǐ

吞言咽理成語解釋

指不敢聲張和申辯。

典故出處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他在面對他人的指責時,雖然心中委屈,卻依舊保持沉默,這種吞言咽理的做法讓旁人都感到心疼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,生活着兩位才華橫溢的文人,一位名叫趙謙,另一位名叫孫逸。他們自幼相識,一同讀書習字,立志要在文壇上有所建樹。 隨着年歲漸長,趙謙和孫逸都憑藉着自己的文章在當地小有名氣。然而,兩人的性格卻截然不同。趙謙性格豪爽,直言不諱;孫逸則較爲內斂,凡事深思熟慮。 一次,鎮上來了一位權貴,聽聞趙謙和孫逸的才名,便邀請他們爲自己的新宅撰寫頌文。趙謙毫不猶豫地應下,在文中大肆誇讚權貴的功績,用詞華麗,氣勢磅礴。而孫逸卻陷入了沉思,他深知這位權貴平日裏魚肉鄉里,並非善類,若如實寫來,必定得罪權貴;可若違心誇讚,又有悖於自己的良心。 經過一番掙扎,孫逸最終還是決定委婉地表達自己的看法。他在文中巧妙地暗示了權貴應當多行善事,關注民生。權貴讀了趙謙的文章,喜笑顏開;而讀了孫逸的文章,卻臉色陰沉。 不久之後,權貴開始在鎮中散佈謠言,詆譭孫逸,說他不識擡舉,故意抹黑自己。孫逸的名聲因此受損,許多人對他指指點點。面對這樣的困境,孫逸選擇了沉默,他吞言咽理,不願與權貴爭辯。 然而,事情並未就此結束。趙謙見好友遭受如此不公,心中憤憤不平。他不顧衆人的勸阻,站出來爲孫逸辯護,將權貴的種種惡行公之於衆。一時間,輿論譁然,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孫逸的文章,也對權貴的行爲表示憤慨。 權貴見勢不妙,爲了平息衆怒,不得不向孫逸道歉。孫逸接受了道歉,但他依然保持着謙遜和低調。 經過這次風波,趙謙和孫逸的友情更加深厚,他們也明白了在複雜的世事中,直言不諱需要勇氣,而吞言咽理有時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。但只要堅守內心的正義和良知,終有真相大白的一天。 正如古人云:“木秀於林,風必摧之。”在某些情況下,適當的隱忍和沉默,並不意味着軟弱和退縮,而是爲了等待更好的時機,以更恰當的方式去表達和爭取。孫逸的吞言咽理,正是他智慧和品格的體現。

吞言咽理-成語圖片

吞言咽理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