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質彬彬

成語拼音

wén zhì bīn bīn

文質彬彬成語解釋

文文采;質實質;彬彬形容配合適當。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,後形容人文雅有禮貌。

典故出處

《論語·雍也》質勝文則野,文勝質則史,文質彬彬,然後君子。”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他待人接物總是謙遜有禮,舉手投足間盡顯優雅,真可謂是文質彬彬。

成語故事

在春秋時期,魯國曲阜有一位名叫孔丘的夫子,他心懷天下,立志傳播仁義道德之學。 孔丘有衆多弟子,其中有一位名叫子張的學生。子張性格較爲激進,一心想要在仕途上迅速取得高位,展現自己的才能和抱負。 有一天,子張向孔丘請教如何才能在官場中立足,得以晉升。孔丘望着子張,緩緩說道:“一個人的修養和行爲方式至關重要。”子張急切地問道:“那先生,具體應當如何做呢?” 孔丘回答道:“真正的君子應當文質彬彬。”子張不解,追問:“何爲文質彬彬?” 孔丘解釋道:“‘質’乃是一個人的內在品質,包括善良、正直、誠實等美德;而‘文’則是外在的禮儀、文化修養和行爲舉止。只有將內在的質樸與外在的文雅恰到好處地結合起來,不過分偏向一方,才能稱得上是文質彬彬。” 子張若有所思,孔丘繼續說道:“就如同這美玉,未經雕琢之前,它雖有內在的美質,但顯得粗糙;經過雕琢之後,它有了精美的紋理和光澤,然而若過度雕琢,又會失去其本質的純真。一個人也是如此,若只有內在的品質而不注重外在的修養,就會顯得粗野;若只追求外在的華麗而缺乏內在的根基,就會顯得浮華。” 孔丘又引經據典道:“昔日殷商之賢臣微子,忠誠質樸,爲了國家利益不惜放棄自身的榮華富貴;箕子堅守正義,雖遭受磨難卻不改其志;比干正直無畏,敢於直言進諫,不惜犧牲生命。他們皆有高尚的內在品質,然而其外在的行爲舉止也合乎禮儀規範,此乃文質彬彬之典範。” 子張聽後,恍然大悟,深感自己以往過於急切追求外在的功名,而忽略了內在品質的培養和外在修養的提升。 自此以後,子張努力修身養性,注重培養自己的品德,同時也學習禮儀文化,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。最終,他成爲了一個備受尊敬的賢者,真正做到了文質彬彬。 而“文質彬彬”這個成語也流傳開來,用以形容那些內外兼修、品質與修養俱佳之人。

文質彬彬-成語圖片

文質彬彬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