繫馬埋輪

成語拼音

xì mǎ mái lún

繫馬埋輪成語解釋

指敵人進攻時,繫住馬,埋車輪於地,以示固守不退。

典故出處

語出《孫子·九地》是故方馬埋輪,未足恃也。”曹操注方,縛馬也;埋輪,示不動也。”

成語典故

孰能被堅執銳,長驅深入,繫馬埋輪,奮不顧身,以先士卒者乎?★《南史·虞寄傳》

成語造句

戰場上,將士們抱着必死的決心,奮勇殺敵,大有繫馬埋輪之勇,絕不退縮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,戰爭頻繁,各方勢力爲了爭奪領土和權力,常常展開激烈的廝殺。 話說在戰國時期,有一位英勇的將領名叫李牧。當時,趙國面臨着來自北方匈奴的頻繁侵擾,邊境百姓苦不堪言。李牧臨危受命,被派往邊境抵禦匈奴。 起初,李牧採取了一種看似保守的策略。他命令士兵們堅守營寨,不得輕易出戰,同時積極訓練士兵,囤積糧草,修繕兵器。這樣的舉動讓很多人不理解,甚至有人在趙王面前指責李牧膽小怯懦。 然而,李牧不爲所動,依然堅持自己的策略。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,李牧認爲時機已經成熟。他精心挑選了一批精銳士兵,準備與匈奴展開一場決戰。 在出徵之前,李牧向士兵們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:“諸位,今日之戰,關乎趙國邊境之安寧,關乎百姓之生計。我們要讓匈奴知道,趙國的兒郎們絕非懦夫!我們將繫馬埋輪,破釜沉舟,與匈奴決一死戰!”士兵們聽後,羣情激昂,士氣大振。 戰鬥打響後,李牧身先士卒,衝鋒陷陣。士兵們受到他的鼓舞,個個奮勇殺敵,毫不退縮。他們將戰馬系在一旁,把車輪掩埋,以示絕不後退的決心。在李牧的英明指揮下,趙軍勢如破竹,大敗匈奴。 經此一役,匈奴多年不敢再侵犯趙國邊境。李牧繫馬埋輪的壯舉,也成爲了趙國曆史上的一段佳話。 後來,在楚漢相爭之時,項羽也曾在鉅鹿之戰中破釜沉舟,展現出了類似的決心和勇氣,最終以少勝多,大敗秦軍。 繫馬埋輪,這個成語所代表的堅定決心和無畏勇氣,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閃耀着光芒,激勵着無數後人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勇往直前,毫不退縮。

繫馬埋輪-成語圖片

繫馬埋輪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