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阪走丸

成語拼音

xià bǎn zǒu wán

下阪走丸成語解釋

阪斜坡;丸彈丸。在斜坡上往下滾彈丸。比喻說話敏捷流利。

典故出處

五代·王仁裕《開元天寶遺事·走丸之辯》張九齡善談論,每與賓客議論經旨,滔滔不竭,如下阪走丸也。”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在這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,若能把握時機、順勢而爲,事業發展就會如 下阪走丸 般順暢。

成語故事

在戰國時期,各國紛爭不斷,局勢變幻莫測。 有一個名叫趙括的年輕人,他自幼熟讀兵書,談論起兵法來滔滔不絕,就連他的父親趙國名將趙奢也難不倒他。趙括因此聲名遠揚,衆人皆認爲他將來必能成爲一代名將。 然而,趙奢卻深知兒子的問題所在。他曾憂心忡忡地對妻子說:“兵,死地也,而括易言之。使趙不將括即已,若必將之,破趙軍者必括也。”意思是,戰爭是關乎生死存亡的大事,可趙括卻把它說得輕而易舉。如果趙國不用趙括爲將也就罷了,要是一定讓他爲將,使趙軍失敗的一定就是他趙括。 不久之後,秦國攻打趙國,廉頗率軍抵禦秦軍。廉頗深知秦軍銳不可當,於是採取了堅守的策略,以逸待勞,試圖拖垮秦軍。秦軍久攻不下,便派人到趙國散佈謠言,說廉頗膽小怯戰,秦軍最怕的是趙括爲將。 趙王聽信了謠言,決定用趙括替換廉頗。趙括上任後,立即改變了廉頗的作戰策略,他意氣風發,急於求勝。 趙括率領趙軍貿然出擊,卻陷入了秦軍的埋伏。秦軍的白起將軍指揮若定,將趙括的軍隊分割包圍。趙括這才發現自己陷入了絕境,但此時已回天乏術。 最終,趙軍大敗,四十多萬士兵被秦軍坑殺。趙國從此一蹶不振,面臨着亡國的危機。 趙括的失敗,正是因爲他把戰爭視爲下阪走丸般輕鬆,沒有真正理解戰爭的殘酷和複雜性。他紙上談兵,缺乏實戰經驗和對局勢的準確判斷,最終導致了災難性的後果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像趙括那樣,僅憑理論和想象,而要腳踏實地,結合實際情況,否則就會如同下阪走丸,一敗塗地。

下阪走丸-成語圖片

下阪走丸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