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五郭公

成語拼音

xià wǔ guō gōng

夏五郭公成語解釋

《春秋》一書中,夏五”後缺月”字,郭公”下未記事。比喻文字脫漏。

典故出處

《春秋·桓公十四年》十有四年春正月,公會鄭伯於曹。無冰。夏五。”《春秋·莊公二十四年》冬,戎侵曹。曹羈出奔陳。赤歸於曹。郭公。”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在那部漏洞百出的史書中,類似夏五郭公這樣不完整的記載屢見不鮮,給後人研究造成了極大的困擾。

成語故事

在春秋時期,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,局勢變幻莫測。 當時,有一個諸侯國,其國君的決策和行爲常常令人費解。有一年,該國史官在記載一件大事時,出現了一處奇怪的記載,只寫了“夏五”二字,後面便沒有了下文。衆人皆感到十分困惑,不知這“夏五”究竟何意。 又過了一段時間,在另一件事情的記載中,史官寫下了“郭公”二字,同樣沒有任何進一步的解釋和說明。 這兩處簡略而含糊的記載引起了朝堂上下和民間學者的紛紛議論。有人猜測,或許是史官疏忽,遺漏了關鍵的內容;也有人認爲,這背後可能隱藏着一些不爲人知的祕密或政治陰謀。 然而,經過一番深入的研究和探討,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學者站了出來,他引經據典,結合當時的政治局勢和史官的職責,給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。 他說道:“這‘夏五’與‘郭公’的記載,並非史官的疏忽,而是一種隱晦的表達方式。在那個動盪的時代,國君的權力受到各方勢力的制約和影響,史官有時不得不採用這種模糊的手法來記錄史實。‘夏五’缺月,‘郭公’失日,其真正所指的是當時政治的混亂和無常,國君的行爲難以捉摸,政策的推行缺乏連貫性和確定性。” 衆人聽後,恍然大悟。這“夏五郭公”的記載,成爲了那個時代政治風雲變幻的一個小小縮影,也讓後人明白了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,真相有時可能被掩蓋或扭曲,但通過深入的研究和分析,仍能探尋到其中的蛛絲馬跡。 這個故事也警示着後人,在面對歷史和現實中的種種現象時,不能只看表面,而要深入思考,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質。

夏五郭公-成語圖片

夏五郭公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