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剋相濟
成語拼音
- xiāng kè xiāng jì
相剋相濟成語解釋
- 互相制約而又互相促進。
典故出處
- 無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世間萬物的運行常常有着複雜的規律,比如水火看似對立,然而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,它們也能相剋相濟,達成一種微妙的平衡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戰國時期,有兩個相鄰的小國,分別名爲衛和梁。衛國地處平原,土地肥沃,農業發達,百姓們大多以耕種爲生,國家相對富庶。而梁國則多山,礦產豐富,善於鑄造兵器,其軍事力量較爲強大。
起初,衛梁兩國相處還算和睦,互通有無。衛國的糧食常常支援梁國,而梁國的精良兵器也會賣給衛國。然而,隨着時間的推移,兩國之間的矛盾逐漸凸顯。
衛國的國君認爲梁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是一種潛在的威脅,擔心有朝一日梁國會憑藉武力侵略衛國。於是,衛國開始減少對梁國的糧食供應,並在邊境加強軍事防禦。梁國國君得知後,大爲惱怒,認爲衛國背信棄義,不再向衛國出售兵器,還時常派兵在邊境騷擾。
兩國的關係愈發緊張,戰爭一觸即發。就在這關鍵時刻,衛國出現了一位智者,名叫公孫明。他深知戰爭一旦爆發,無論勝負,兩國百姓都將陷入水深火熱之中。於是,他面見衛國國君,進言道:“國君,梁國雖軍事強大,但糧食短缺,若長期作戰,必不能持久。而我國雖富庶,然軍事力量相較梁國仍有不足。若貿然開戰,恐兩敗俱傷,不如尋求和解之法。”
衛國國君聽後,陷入沉思。與此同時,梁國國內也有大臣向國君進諫:“國君,衛國乃糧食之源,若與其徹底決裂,我國軍民將面臨饑荒之苦,實非明智之舉。”
最終,經過雙方的深思熟慮和多次協商,衛國恢復了對梁國的糧食供應,梁國也重新向衛國出售兵器,並且兩國簽訂了和平盟約,約定互相尊重,互不侵犯。
此後,衛梁兩國在經濟、軍事等方面相互協作,取長補短。衛國藉助梁國的兵器加強了國防,梁國依靠衛國的糧食穩定了民生。兩國相輔相成,不僅避免了戰爭的災難,還共同繁榮發展。
這便是一個相剋相濟的故事,它告訴我們,事物之間的關係並非絕對的對立,看似相互剋制的雙方,在一定的條件下,也能夠相互幫助、相互成就,從而實現共同的利益和發展。正如衛梁兩國,從劍拔弩張走向合作共贏,展現了相剋相濟的智慧和力量。
相剋相濟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