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反相成
成語拼音
- xiāng fǎn xiāng chéng
相反相成成語解釋
- 兩個看起來是相反的事物,實際上是互相依賴,互相促進的。指相反的東西有同一性。
典故出處
- 《漢書·藝文志》仁之與義,敬之與和,相反而皆相成也。”
成語典故
- 詩教”原是溫柔敦厚”,宋人又以無邪”爲詩教”;這卻不是相反相成的。★朱自清《詩言志辨·序》
成語造句
- 世間萬物往往存在着複雜的關係,比如光明與黑暗,看似對立,實則相反相成,共同構成了完整的世界。
成語故事
- 在歷史的長河中,有許多有趣且充滿智慧的故事,其中一個便能很好地詮釋“相反相成”的道理。
在戰國時期,秦國經過商鞅變法,逐漸強大起來,對其他六國構成了巨大的威脅。當時的趙國,有一位名將叫李牧。李牧最初負責駐守趙國北部邊境,抵禦匈奴的侵擾。他採取了一種看似奇特的策略,下令讓士兵們遇到匈奴來犯時,迅速撤回堡壘,不得主動出擊,違令者斬。
這一策略讓士兵們感到困惑和不滿,甚至連趙王也對李牧的做法產生了質疑。在衆人眼中,李牧的這種退縮之舉,與趙國的尊嚴和保家衛國的使命似乎背道而馳。
然而,李牧心中自有他的謀劃。他深知匈奴騎兵的剽悍和強大的戰鬥力,此時貿然出擊,只能是以卵擊石,造成無謂的傷亡。相反,他讓士兵們堅守堡壘,一方面可以保存趙國的有生力量,另一方面也讓匈奴誤以爲趙軍怯懦,從而放鬆警惕。
經過數年的忍耐和等待,李牧暗中訓練了一支精銳之師,士兵們個個摩拳擦掌,渴望一戰。當匈奴再次大規模入侵時,李牧一改往日的退縮,果斷地指揮軍隊出擊。
趙軍在李牧的精心指揮下,如猛虎下山,以排山倒海之勢衝向匈奴。匈奴騎兵被這突如其來的反擊打得措手不及,他們原本以爲趙軍會一如既往地退縮,沒想到等來的卻是一場猛烈的攻擊。
這一戰,趙軍大獲全勝,不僅殲滅了大量匈奴士兵,還使匈奴元氣大傷,此後多年不敢再侵犯趙國邊境。
李牧的策略正是“相反相成”的生動體現。表面上的退縮和忍讓,與最終的英勇反擊看似相互矛盾,但實際上卻是相輔相成的。前期的退縮爲後期的勝利積累了力量和條件,而最終的反擊則是前期忍耐的必然結果。
在生活中,我們也常常會遇到類似的情況。有時候,暫時的妥協和退讓並非懦弱,而是爲了在未來能夠更好地前進;而暫時的困境和挫折,也可能成爲我們走向成功的基石。正如李牧的故事所告訴我們的,相反的事物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促成,關鍵在於我們能否洞察其中的玄機,把握時機,實現從“相反”到“相成”的轉變。
相反相成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