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不應口
成語拼音
- xīn bù yīng kǒu
心不應口成語解釋
- 心裏想的和嘴裏說的不一致。指爲人虛僞。
典故出處
- 明·楊德芳《步步嬌·閨怨》曲恨他心不應口,把歡娛翻成僝僽。情兒泛泛,渾如江水流。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他明明心裏想的是一套,嘴上說的卻是另一套,完全心不應口,讓人難以捉摸他的真實想法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,生活着一位名叫李賢的書生。李賢自幼聰慧,勤奮好學,心懷壯志,渴望有朝一日能夠金榜題名,爲家族爭光,爲百姓謀福。
隨着年歲的增長,李賢的才學日益精進,在當地也小有名氣。然而,命運卻似乎總愛與人開玩笑。在一次科舉考試中,李賢本以爲自己發揮出色,定能高中,可結果卻名落孫山。這一沉重的打擊讓他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和迷茫之中。
回到家鄉後,李賢整日把自己關在書房裏,茶飯不思。他的父母和親友都前來勸慰,可他卻始終無法釋懷。就在這時,小鎮上來了一位雲遊四方的高僧。聽聞李賢的遭遇後,高僧決定前往開導他。
高僧見到李賢,微笑着說道:“施主,人生之路曲折多舛,一次失敗並不代表永遠。你如此消沉,豈不辜負了自己多年的努力?”李賢擡起頭,眼中滿是痛苦和無奈,說道:“大師,我付出瞭如此之多,卻換來這般結果,實在不知該如何面對。”高僧輕輕搖頭:“施主,你心中所想,與口中所言,並非一致。你心中仍有對功名的渴望,對未來的期許,可口中卻盡是喪氣之話,這便是心不應口啊。”
李賢聽後,若有所思。高僧繼續說道:“古往今來,多少仁人志士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歷經挫折,卻從未放棄。比如孔子,一生周遊列國,宣揚仁政,雖遭遇諸多困難,但從未改變其信念;又比如司馬遷,因李陵之禍遭受宮刑,卻忍辱負重,完成了被譽爲‘史家之絕唱,無韻之《離騷》’的《史記》。他們皆能在困境中堅守內心,不曾因一時的挫折而心不應口。”
高僧的一番話如醍醐灌頂,讓李賢幡然醒悟。他意識到自己不能被一時的失敗所打倒,更不能心口不一,違背自己的初心。從此,李賢重新振作起來,更加刻苦地學習,終於在下次科舉考試中高中,實現了自己的夢想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無論面對怎樣的困難和挫折,我們都要保持內心的堅定,做到心口一致,勇往直前,切不可心不應口,自亂陣腳。只有這樣,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前行,實現自己的價值和理想。
心不應口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