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不应口
成语拼音
- xīn bù yīng kǒu
心不应口成语解释
- 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不一致。指为人虚伪。
典故出处
- 明·杨德芳《步步娇·闺怨》曲恨他心不应口,把欢娱翻成僝僽。情儿泛泛,浑如江水流。”
成语典故
- 无
成语造句
- 他明明心里想的是一套,嘴上说的却是另一套,完全心不应口,让人难以捉摸他的真实想法。
成语故事
-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,生活着一位名叫李贤的书生。李贤自幼聪慧,勤奋好学,心怀壮志,渴望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,为家族争光,为百姓谋福。
随着年岁的增长,李贤的才学日益精进,在当地也小有名气。然而,命运却似乎总爱与人开玩笑。在一次科举考试中,李贤本以为自己发挥出色,定能高中,可结果却名落孙山。这一沉重的打击让他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和迷茫之中。
回到家乡后,李贤整日把自己关在书房里,茶饭不思。他的父母和亲友都前来劝慰,可他却始终无法释怀。就在这时,小镇上来了一位云游四方的高僧。听闻李贤的遭遇后,高僧决定前往开导他。
高僧见到李贤,微笑着说道:“施主,人生之路曲折多舛,一次失败并不代表永远。你如此消沉,岂不辜负了自己多年的努力?”李贤抬起头,眼中满是痛苦和无奈,说道:“大师,我付出了如此之多,却换来这般结果,实在不知该如何面对。”高僧轻轻摇头:“施主,你心中所想,与口中所言,并非一致。你心中仍有对功名的渴望,对未来的期许,可口中却尽是丧气之话,这便是心不应口啊。”
李贤听后,若有所思。高僧继续说道:“古往今来,多少仁人志士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历经挫折,却从未放弃。比如孔子,一生周游列国,宣扬仁政,虽遭遇诸多困难,但从未改变其信念;又比如司马迁,因李陵之祸遭受宫刑,却忍辱负重,完成了被誉为‘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《离骚》’的《史记》。他们皆能在困境中坚守内心,不曾因一时的挫折而心不应口。”
高僧的一番话如醍醐灌顶,让李贤幡然醒悟。他意识到自己不能被一时的失败所打倒,更不能心口不一,违背自己的初心。从此,李贤重新振作起来,更加刻苦地学习,终于在下次科举考试中高中,实现了自己的梦想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挫折,我们都要保持内心的坚定,做到心口一致,勇往直前,切不可心不应口,自乱阵脚。只有这样,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,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。
心不应口-成语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