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粗氣浮
成語拼音
- xīn cū qì fú
心粗氣浮成語解釋
- 粗粗疏,輕率;浮浮躁。形容人不細心,不沉着。
典故出處
- 清·李寶嘉《官場現形記》第三十回畢竟當武官的心粗氣浮,也不管跟前有人沒有,開口便說‘大人,怎麼連標下都不認得了?’”
成語典故
- 《兒時》一類文之,因近心粗氣浮,頗不易爲;一涉筆總不免含有芒刺,真是如何是好。(魯迅《書信集·致黎烈文》)
成語造句
- 他在處理這件重要事務時,由於缺乏耐心和細心,顯得心粗氣浮,結果把事情弄得一團糟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,生活着一位名叫李陽的年輕人。李陽家境還算殷實,從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,然而他的性格卻存在着一些明顯的缺陷。
李陽聰明有餘,但耐心不足。他總是急於求成,想要在短時間內取得巨大的成就。在學業上,他往往只是淺嘗輒止,對於經典書籍的研讀不夠深入,對於師長的教誨也未能虛心接受。
隨着年齡的增長,李陽決定投身於商業。他看到絲綢貿易利潤豐厚,便毫不猶豫地投入了大量資金。然而,在經營過程中,他卻心粗氣浮,沒有對市場進行充分的調研和分析。當市場需求發生變化時,他未能及時調整策略,導致貨物積壓,資金週轉困難。
他的合作伙伴多次勸他要沉穩應對,仔細謀劃,但李陽卻不以爲然,認爲這些都是過於謹慎的做法。在與其他商人的談判中,李陽也常常因爲急於達成交易而忽略了細節,讓對方佔了不少便宜。
有一次,李陽聽聞外地有一批優質的絲綢貨源,價格便宜。他未經仔細覈實,便匆忙帶着錢財前往採購。結果到了地方纔發現,這是一個騙局,他不僅損失了錢財,還耽誤了不少時間。
面對如此困境,李陽的生意一落千丈。家人和朋友都爲他感到惋惜,可他仍然沒有反思自己的問題,依舊心浮氣躁。
回顧歷史,許多成功的人物都具備沉穩、踏實的品質。就如同三國時期的諸葛亮,他在面對複雜的局勢時,總是深思熟慮,精心謀劃,從不心粗氣浮。每一個決策都經過反覆的推敲和權衡,這才成就了他的赫赫功績。
而李陽,倘若能汲取歷史的智慧,克服自己心粗氣浮的毛病,沉穩應對,或許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。只可惜,他始終未能認識到自己的問題,最終在悔恨中度過了餘生。這個故事也警示着後人,做事切不可心粗氣浮,唯有沉穩踏實,方能成就大事。
心粗氣浮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