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來面目
成語拼音
- běn lái miàn mù
本來面目成語解釋
- 原爲佛家語,指人的本性。後多比喻事物原來的模樣。
典故出處
- 唐·慧能《六祖壇經·行由品》:“不思善,不思惡,正與麼時,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。”宋·蘇軾《老人行》詩:“一任秋霜換鬢毛,本來面目長如故。”
成語典故
- 佛教禪宗六代世祖慧能從小聽人唸誦佛經,心中有所覺悟,就到黃梅縣東禪寺投奔禪宗五世弘忍大師學習佛法,被祕密授與祖師衣鉢,連夜逃到南方,遇到僧人慧明,要求講佛法。慧能說:“不思善,不思惡,這是一念不生的境界,就是你的本來面目。”。
成語造句
- 經過一番深入的交談,他終於顯露出了自己的本來面目。
成語故事
- 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個名叫慧能的和尚。
慧能自幼聰慧,對佛法有着濃厚的興趣和獨特的領悟。他四處遊歷,拜訪名師,潛心鑽研佛法真諦。
有一次,慧能來到了一座寺廟。這座寺廟裏的主持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,但他卻被一些表面的形式和規矩所束縛,漸漸迷失了佛法的本質。慧能看出了其中的問題,他試圖引導主持找回佛法的本來面目。
慧能與主持進行了深入的交談,他引用諸多經典,闡述自己對於佛法的理解。他說:“佛法不應只停留在表面的儀式和規矩上,而應深入內心,去體悟那真正的智慧和慈悲。就如同那天空中的明月,無論烏雲如何遮蔽,它的本來面目始終存在。”
主持開始時並不理解慧能的話,但隨着交流的深入,他漸漸有所感悟。慧能接着說:“我們不能被外在的繁華和虛幻所迷惑,要如同剝去層層僞裝,才能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。就像那蓮花,出淤泥而不染,保持着自身的純淨和美好。”
在慧能的耐心引導下,主持終於意識到自己的錯誤,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和觀念。經過一段時間的修行和思考,主持終於擺脫了形式的束縛,找回了佛法的本來面目。
慧能的事蹟漸漸傳開,他的智慧和見解影響了許多人。人們紛紛來到他的身邊,向他請教佛法的真諦。慧能總是不厭其煩地爲他們講解,幫助他們找到自己內心的本來面目。
時光流轉,慧能的佛法思想越發深入人心。他的故事成爲了人們口中的佳話,提醒着人們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,不要忘記自己的初心和本來面目。而“本來面目”這個成語,也因此流傳開來,用來提醒人們保持真實的自我,不被外在的表象所迷惑,去追尋事物最本質的東西。
在歷史的長河中,許多人都曾在追尋本來面目的道路上探索前行。無論是在佛法的修行中,還是在生活的各個方面,保持清醒的認知,看到事物的本質,都是至關重要的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在這個充滿變化和誘惑的世界中,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和意義。
本來面目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