釁起蕭牆
成語拼音
- xìn qǐ xiāo qiáng
釁起蕭牆成語解釋
- 蕭牆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牆。指禍亂髮生在家裏。比喻內部發生禍亂。
典故出處
- 北周·庾信《周大將軍司馬裔神道碑》時值亂離,釁起蕭牆。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如今局勢混亂,各方勢力紛爭不斷,而這一切的根源竟是內部的利益糾葛,真可謂釁起蕭牆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裏,有一位賢明的君主,他勵精圖治,國家一度繁榮昌盛。然而,隨着時間的推移,一些問題逐漸浮出水面。
這位君主有幾個兒子,個個都覬覦着王位。其中,長子爲人寬厚,深得民心,但性格稍顯軟弱;次子精明強幹,卻心胸狹隘;三子則善於權謀,野心勃勃。
君主年事漸高,對於繼承人的問題一直猶豫不決。這讓他的幾個兒子之間的爭鬥愈發激烈。三子爲了爭奪王位,開始在朝中拉攏大臣,培植自己的勢力。他利用各種手段,誣陷長子的親信,導致一些忠臣被貶謫流放。
與此同時,次子也不甘示弱,他在暗中收集三子的把柄,準備在關鍵時刻給予致命一擊。而長子,雖然心地善良,但面對兩個弟弟的步步緊逼,也不得不爲自己的未來打算。
朝中的大臣們也被捲入了這場紛爭之中,他們有的支持長子,有的依附於次子,還有的被三子所收買。一時間,朝廷上下人心惶惶,政務荒廢。
就在這個國家內部矛盾日益尖銳的時候,外敵看準了時機,準備發兵入侵。然而,國內的混亂局勢讓軍隊的指揮陷入混亂,士兵們也無心作戰。
終於,有一天,三子率先發難,他帶領自己的親信和軍隊,衝進王宮,企圖逼迫君主立他爲太子。長子和次子得知消息後,也紛紛起兵反抗。一場血腥的內戰爆發了,百姓們流離失所,苦不堪言。
這場內亂,正是“釁起蕭牆”的典型寫照。原本強大的國家,因爲內部的爭鬥和權力的慾望,變得千瘡百孔,不堪一擊。曾經的繁榮昌盛化爲烏有,只留下一片廢墟和無盡的傷痛。
正如《論語·季氏》中所說:“吾恐季孫之憂,不在顓臾,而在蕭牆之內也。”國家的憂患,往往不是來自外部的威脅,而是內部的矛盾和紛爭。只有內部團結和睦,才能抵禦外敵,實現長治久安。
釁起蕭牆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