釁發蕭牆
成語拼音
- xìn fā xiāo qiáng
釁發蕭牆成語解釋
- 釁縫隙,引申爲爭端,事端。蕭牆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牆,引申爲內部。比喻事端或災禍發生在內部。
典故出處
- 無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國家內部矛盾重重,權力鬥爭激烈,終致釁發蕭牆,社會陷入混亂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,有一位英明的君主,他統治的初期,國家繁榮昌盛,百姓安居樂業。然而,隨着時間的推移,一些潛在的問題開始逐漸浮出水面。
這位君主有兩個兒子,長子性格沉穩,心地善良,且頗具治國之才;次子則野心勃勃,善於權謀,常常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。
君主年老體弱之時,關於王位的繼承問題引發了朝廷內部激烈的爭論。朝中大臣們也因此分成了兩派,一派支持長子繼位,認爲他能夠延續國家的繁榮;另一派則擁護次子,被其巧言令色所迷惑。
次子爲了奪取王位,開始在暗中培植自己的勢力。他拉攏了一些貪圖權力和財富的大臣,向他們許以重利。同時,他還在民間散佈謠言,詆譭長子的聲譽,試圖破壞其在民衆心中的形象。
而長子一心爲國爲民,對於弟弟的陰謀毫無察覺。他依然秉持着公正和仁愛的原則,處理國家事務。
就在國家看似平靜的表象之下,一場激烈的權力爭鬥正在悄然醞釀。次子及其黨羽不斷地向君主進讒言,誣陷長子意圖謀反。君主一開始並不相信,但久而久之,也難免心生疑慮。
終於,在一個關鍵的時刻,次子設計陷害長子,使其陷入絕境。長子百口莫辯,被君主囚禁。
此時,國家內部的矛盾已經激化到了極點。支持長子的大臣們義憤填膺,紛紛站出來爲長子鳴不平。而次子的黨羽則趁機打壓異己,朝廷上下一片混亂。
就在這混亂之際,外敵看準了時機,大舉入侵。由於國內動盪不安,軍隊士氣低落,邊防很快就被攻破。
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,怨聲載道。曾經繁榮昌盛的國家如今面臨着滅頂之災。
而這一切的根源,正是由於王室內部的權力爭鬥,也就是所謂的“釁發蕭牆”。這場爭鬥從宮廷內部開始,最終蔓延至整個國家,導致了國家的衰敗和人民的苦難。
正如《論語·季氏》中所說:“吾恐季孫之憂,不在顓臾,而在蕭牆之內也。”國家最大的憂患,往往不是來自外部的威脅,而是內部的矛盾和爭鬥。
釁發蕭牆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