腥聞在上
成語拼音
- xíng wén zài shàng
腥聞在上成語解釋
- 腥聞原指酒肉的腥味,引伸爲醜惡的名聲。比喻醜名遠揚。
典故出處
- 《尚書·酒誥》腥聞在上,故天降喪於殷。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如今社會秩序良好,絕不容許任何違法亂紀、惡名昭彰之人的存在,以確保不會出現腥聞在上的情況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王朝中,曾有這樣一段風雲變幻的歷史。
當時,國家看似繁榮昌盛,實則內部腐朽不堪。朝堂之上,皇帝昏庸無道,整日沉迷於酒色聲樂,對朝政之事不聞不問。而那些奸佞之臣,則趁機結黨營私,大肆搜刮民脂民膏,搞得民不聊生。
在一個偏遠的郡縣,有一位名叫李正的縣令。他爲人正直清廉,一心爲百姓謀福祉。然而,他的剛正不阿卻引來了上司的不滿和打壓。儘管李正多次向朝廷上書,陳述當地百姓的苦難以及官員的貪污腐敗行爲,但他的奏摺都如石沉大海,杳無音訊。
原來,朝廷中的權臣們早已形成了一張緊密的關係網,他們相互包庇,共同謀取私利。對於李正這樣的“異類”,他們自然是欲除之而後快。
終於,在一次天災降臨之時,百姓們流離失所,餓殍遍野。李正再次挺身而出,他不顧個人安危,親自帶領百姓抗災自救。然而,這一行爲卻被那些奸臣誣陷爲聚衆謀反。
消息傳到京城,皇帝不辨是非,聽信了奸臣的讒言,下令將李正押解進京問罪。李正深知此番進京凶多吉少,但他爲了正義,毫不退縮。
在京城的朝堂之上,李正慷慨陳詞,痛斥奸臣的罪行,揭露了他們種種魚肉百姓的惡行。然而,皇帝卻被奸臣們的花言巧語所迷惑,根本聽不進李正的忠言。最終,李正被打入大牢。
此時的朝廷,可謂是“腥聞在上”。皇帝的昏庸,奸臣的當道,讓整個國家陷入了黑暗的深淵。百姓們怨聲載道,紛紛揭竿而起,各地起義軍風起雲涌。
終於,在一場轟轟烈烈的起義中,這個腐朽的王朝被推翻,百姓們迎來了新的希望。而這段“腥聞在上”的歷史,也成爲了後世人們的深刻教訓,讓後人明白,只有清正廉明的統治者,才能讓國家長治久安,讓百姓安居樂業。
腥聞在上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