刑期無刑
成語拼音
- xíng qī wú xíng
刑期無刑成語解釋
- 刑罰在於教育人恪守法律,從而達到不用開的目的。
典故出處
- 語出《書·大禹謨》刑期於無刑。”
成語典故
- 刑期無刑,古有明訓。★孫中山《大總統令內務司法兩部通飭所屬禁止刑訊文》
成語造句
- 法律的制定和執行應做到公正嚴明,其目的是預防犯罪,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,從而達到刑期無刑的理想狀態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,社會秩序一度陷入混亂。盜竊、搶劫等犯罪行爲屢禁不止,百姓生活苦不堪言,人心惶惶。
當時的君王是一位心懷天下、志在革新的有爲之主。他深知若要國家長治久安,必須徹底整治這混亂的社會局面。於是,他召集了滿朝的賢臣,共同商討應對之策。
有大臣提議,應以嚴刑峻法來威懾罪犯,一旦犯罪,必施以重罰,讓衆人畏懼而不敢犯法。然而,君王對此卻陷入了深思。
經過一番斟酌,君王決定採取一種與衆不同的治理方式。他並非單純地依靠嚴厲的刑罰來遏制犯罪,而是着重於教育和引導民衆,讓他們明白是非善惡,從內心深處自覺遵守法律和道德規範。
君王下令在全國範圍內設立學堂,邀請德高望重的學者爲百姓講授禮義廉恥、道德倫理。同時,他還派遣官員深入民間,傾聽百姓的心聲,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,讓民衆感受到朝廷的關愛與尊重。
對於那些初犯的罪犯,君王給予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。不是一味地懲罰,而是安排專人對其進行教導,讓他們明白自己的錯誤,並鼓勵他們在今後的生活中重新做人。
隨着時間的推移,這種治理方式逐漸顯現出成效。犯罪的人數大幅減少,社會風氣日益良好,百姓們安居樂業,國家呈現出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。
這位君王所採取的策略,正是“刑期無刑”的體現。他明白,單純依靠刑罰來壓制犯罪,只能取得短期的效果,甚至可能引發民衆的牴觸和反抗。而通過教育和感化,讓民衆從內心自覺遵守法律和道德,才能真正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,達到“刑期無刑”的理想境界。
這也正如古代的聖王堯、舜,他們以仁德治理天下,使百姓心悅誠服,從而實現了天下大治,無需依靠嚴苛的刑罰。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,“刑期無刑”並非是一種空想,而是一種智慧的治理理念,當被後世的統治者們所借鑑和傳承。
刑期無刑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