脩辭立誠
成語拼音
- xiū cí lì chéng
脩辭立誠成語解釋
- 原指整頓文教,樹立誠信,後多用以指撰文要表達作者的真實意圖,不可作虛飾浮文。
典故出處
- 語出《易·乾》脩辭立其誠,所以居業也。”孔穎達疏辭謂文教,誠謂誠實也。外則修理文教,內則立其誠實,內外相成,則有功業可居。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爲人處世應遵循正道,做到言行一致,就像古人所說的“脩辭立誠”,這樣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。
成語故事
- 在久遠的古代,有一個名叫陳國的諸侯國。陳國有一位名叫子羽的文人,他飽讀詩書,才華橫溢,卻一直未能得到賞識和重用。
子羽心懷壯志,渴望能夠爲國家出謀劃策,一展抱負。然而,陳國的官場充滿了阿諛奉承、巧言令色之輩,他們靠着虛假的言辭和表面的功夫取悅君王,獲取高位。
子羽深知這樣的風氣對國家極爲不利,他決定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這一現狀。於是,他開始遊歷各國,觀察民生,思考治國之道。
在遊歷的過程中,子羽遇到了一位同樣憂國憂民的智者。兩人一見如故,徹夜長談。智者告訴子羽:“欲成就大事,必先脩辭立誠。唯有真誠之辭,方能打動人心,影響世情。”子羽深以爲然。
當子羽回到陳國,正逢陳國面臨一場重大的決策。陳國欲與鄰國交戰,朝堂之上,大臣們紛紛進言。那些慣於諂媚的臣子們,爲了迎合君王的好戰之心,誇大本國的實力,將戰爭描述得輕而易舉,彷彿勝利唾手可得。
而子羽卻挺身而出,他言辭懇切,毫無虛飾:“陛下,戰爭絕非兒戲。如今我國雖有一定實力,但鄰國亦非弱者。若貿然開戰,必將勞民傷財,生靈塗炭。且戰爭勝負難料,若戰敗,國家將陷入萬劫不復之地。臣懇請陛下三思,以和爲貴,通過外交手段解決爭端。”
子羽的這番話,沒有華麗的辭藻,沒有誇張的吹噓,有的只是真誠和對國家命運的深深憂慮。然而,早已被那些虛假言辭迷惑的君王,卻怒斥子羽危言聳聽,擾亂軍心。
最終,陳國還是發動了戰爭。結果正如子羽所料,陳國遭遇慘敗,國力大損,百姓生活苦不堪言。
此時的君王,方纔悔恨當初沒有聽信子羽的真誠之言。而那些曾經巧舌如簧的臣子們,此刻都噤若寒蟬,生怕受到責罰。
經過這次慘痛的教訓,陳國上下開始反思。子羽的脩辭立誠也逐漸被人們所重視,人們開始明白,真誠的言辭遠比虛假的諂媚更有價值。
子羽的故事傳遍了各國,成爲了後人的楷模。他以自己的堅持和勇氣,詮釋了脩辭立誠的真諦,讓人們懂得,唯有真誠的表達,才能真正解決問題,推動國家和社會的發展。
脩辭立誠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