褎如充耳
成語拼音
- yòu rú chōng ěr
褎如充耳成語解釋
- 褎常帶笑容。面帶笑容,塞耳不聞。
典故出處
- 《詩經·邶風·旄丘》叔兮伯兮,褎如充耳。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對於大家提出的合理建議,他竟然視而不見、聽而不聞,完全是褎如充耳的態度,這樣怎麼能把事情做好呢?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一個諸侯國中,有一位君主名叫衛莊公。衛莊公性格剛愎自用,常常聽不進忠臣的諫言。
衛國的朝堂上,有一位名叫石碏的大臣,他爲人正直,一心爲了國家的繁榮和安寧。石碏看到衛莊公的一些決策不利於國家的發展,便多次上書進諫,言辭懇切,分析利弊。然而,衛莊公對石碏的忠言卻置若罔聞,依舊我行我素。
有一次,衛莊公決定與鄰國發動一場戰爭。石碏深知這場戰爭毫無勝算,且會給國家帶來巨大的災難。他在朝堂上力陳利害,詳細地闡述了戰爭可能帶來的後果,包括人員傷亡、物資消耗以及可能引發的國內動盪。然而,衛莊公坐在王位上,面無表情,彷彿石碏的話語只是一陣無關緊要的風聲。
石碏見莊公不爲所動,心急如焚。他再次進諫,甚至不惜以死相諫,希望能喚醒莊公的理智。但莊公只是冷冷地看了他一眼,依舊堅持自己的決定。
戰爭的結果正如石碏所料,衛國遭遇了慘敗。國內民生凋敝,百姓怨聲載道。此時的衛莊公纔開始後悔自己當初沒有聽取石碏的建議,但爲時已晚。
衛莊公這種對忠言“褎如充耳”的態度,最終導致了國家的困境和人民的苦難。在歷史的長河中,這樣的例子並不罕見。許多君主因爲不能虛心納諫,閉目塞聽,最終導致了國家的衰敗甚至滅亡。
正如《史記》中所記載的那些亡國之君,他們往往沉迷於自己的權力和慾望,對忠臣的良言如同耳旁風,最終落得悲慘的下場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作爲領導者,應當廣開言路,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,切不可“褎如充耳”,否則必將自食惡果。而作爲普通人,在生活中也應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,不斷完善自己,才能避免犯錯,走向成功。
褎如充耳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