師出無名

成語拼音

shī chū wú míng

師出無名成語解釋

師:軍隊;名:名義,引伸爲理由。出兵沒有正當理由。也引申爲做某事沒有正當理由。

典故出處

《禮記·檀弓下》:“君王計敝邑之罪,又矜而赦之,師與有無名乎?”《漢書·高帝紀》:“兵出無名,事故不成。”

成語典故

楚漢相爭時,劉邦趁項羽北上攻打齊王田榮時從陝西臨晉渡過黃河收服了魏王豹,接着佔領洛陽城,新城縣董公建議他找一個兵出有名的理由,說項羽當年殺害義帝,舉哀三天,各路諸侯紛紛響應劉邦。劉邦一舉攻下楚國的都城彭城。

成語造句

這場戰爭發動得毫無道理,簡直就是師出無名,必然會遭到各方的質疑和反對。

成語故事

在春秋時期,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,局勢動盪不安。 有一個小諸侯國的國君,一直渴望能擴大自己的領土和影響力。他看着周邊的強國不斷擴張,心中十分焦急。終於有一天,他召集了大臣們,商議着要對另一個諸侯國發動戰爭。 大臣們紛紛表示反對,其中一位老臣站出來說道:“國君啊,我們不能輕易發動戰爭。我們現在並沒有一個合適的理由去攻打人家,如果就這樣貿然出兵,那可是師出無名啊。這樣做不僅會讓其他諸侯國對我們產生反感和警惕,也可能會讓我們自己陷入困境。” 國君聽了很不高興,反駁道:“難道我們就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別人強大,而自己無動於衷嗎?我不甘心!” 老臣繼續勸道:“國君,我們應該從長計議。我們可以先發展自己的國力,增強我們的實力,然後等待合適的時機。戰爭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,而且師出無名的戰爭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。” 然而,國君心意已決,不顧大臣們的反對,執意出兵。他們的軍隊浩浩蕩蕩地向目標諸侯國進發。 一開始,戰爭進行得似乎很順利,他們佔領了一些城池。但是,隨着戰爭的持續,問題逐漸暴露出來。其他諸侯國對他們這種無端的攻擊行爲表示譴責,紛紛聯合起來對抗他們。 這個小諸侯國的軍隊開始陷入困境,補給也出現了問題。士兵們漸漸疲憊不堪,士氣低落。 最終,這場戰爭以失敗告終。國君帶着殘兵敗將回到國內,面對的是一片蕭條和破敗。他後悔不已,想起了大臣們當初的勸告,深深地意識到自己的錯誤。 從此以後,這個國君明白了師出無名的危害,他開始注重國家的治理和發展,不再輕易發動戰爭。而這個故事也流傳了下來,提醒着後人,在做任何事情之前,都要有一個正當的理由和依據,否則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。正如《禮記·檀弓下》中所說:“師必有名。”沒有正當名義的行動,往往難以取得好的結果。歷史上無數的事例都證明了這一點,我們應當從中吸取教訓,行事更加謹慎和明智。

師出無名-成語圖片

師出無名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